Nature:为何女性免疫力更强?清华学者来揭秘!

2019-12-27 Walter 转化医学网

导 读:古语云:男女有别,从机体的免疫功能来看确实如此。女性,尤其在育龄期的女性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抵抗力显著强于男性,而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由自身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疾病发生率也更高。一直以来,研究者仅将两性之间免疫系统区别,笼统地归因于性激素、X染色体基因和环境因素差异,其中究竟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不得而知。

导 读:古语云:男女有别,从机体的免疫功能来看确实如此。女性,尤其在育龄期的女性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抵抗力显著强于男性,而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由自身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疾病发生率也更高。一直以来,研究者仅将两性之间免疫系统区别,笼统地归因于性激素、X染色体基因和环境因素差异,其中究竟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不得而知。



12月25日,清华大学的祁海教授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工作,发现了免疫系统性二态化的背后机制。该课题组的研究显示,雄性小鼠B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174响应趋化因子CCL21作用而产生迁移,抑制级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产生,解释了雄性个体的体液免疫能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研究者发现雌雄小鼠产生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的B细胞内在性质存在差异。生发中心是免疫激活时淋巴母细胞的分裂中心。较雌性B细胞相比,抗原激活的雄性B细胞无法有效地将自身定位到二级淋巴器官滤泡的生发中心,并且缺乏使脾脏产生浆细胞的能力。

研究者分析了一系列趋化因子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在两性小鼠中的表达,发现由X染色体编码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174在雄性小鼠中的表达较雌性高。GPR174促使B细胞离开中心,朝滤泡的T细胞-B细胞边界迁移。敲除GPR174基因使雄性小鼠的生发中心明显增大,但雌性小鼠不受影响,提示GPR174的作用是性别依赖的。


GPR174仅调节雄性B细胞位置并抑制生发中心形成

接着,研究者以诱导B细胞迁移的条件培养基进行生化分级,确定GPR174配体为趋化因子CCL21。CCL21作用于GPR174后触发钙离子内流,优先诱导雄性B细胞迁移。

于是,研究者假设雄性B细胞更易从生发中心迁出的现象与激素有关。GPCR与Gαi蛋白的偶联介导B细胞的趋化性,而与Gα12/13蛋白的偶联则抑制了定向迁移。研究者发现雄性B细胞GPR174能与更多Gαi蛋白偶联,而对雌性B细胞施加睾酮也能诱导出CCL21依赖的GPR174-Gαi蛋白结合增加、迁移增加的雄性特征,说明GPR174在雌雄B细胞与Gαi差异性结合是对CCL21区别性响应的原因。


CCL21诱导性激素依赖的GPR174-Gαi结合

最后,研究者采取B细胞依赖自身免疫病脑脊髓炎模型,以阐明GPR174对体液免疫的性二态差异,发现敲除GPR174的雄性B细胞能更有效地定位、形成更多的生发中心,并显著增加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敏感性,验证女性体液免疫强于男性是由B细胞GRP174的内在差异导致的。


敲除GPR174的雄性B细胞对自身免疫病的敏感性上升

Zhao等发现趋化因子CCL21作为性别依赖的GPR174的配体,调控B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中的定位以及生发中心的产生。本文揭示了体液免疫性二态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疫苗、免疫治疗和癌症治疗的男女疗效差异提供解释,提示在实现精准医学路上,更应将性别差异这一影响因素纳入治疗策略的制定当中!

原始出处:

作者:Walter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12个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在京发布

10月15日,2019年雁栖湖会议在京举行“2019年雁栖湖会议科学问题”发布会。本届雁栖湖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中科院院士高福,中科院院士阎锡蕴,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安妮奥加拉,美国得克萨斯治疗性药物研究中心主任安志强,中山大学教授宋尔卫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苏冰共同宣读并面向全球发布了2019年雁栖湖会议凝练的12个重要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是:1.机体免疫系统如何调控肿瘤微环境:人体

Nat Immun:共生病毒可维持肠道黏膜免疫功能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病毒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有些病毒可以 “以毒攻毒”,有助于人类的健康。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周荣斌、江维、朱书课题组率先发现肠道内的共生病毒对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发挥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10 月 21 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cell:北京大学张泽民课题组与勃林格殷格翰联合发表关于单细胞测序刻画肝癌免疫微环境动态特征的研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课题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课题组以及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肿瘤免疫与免疫调节部门多位科学家,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Landscape and Dynamics of Single Immune Cells in Hepat

Lancet Rheumato: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如何选择流感疫苗?

研究的数据表明,对于血清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接受高剂量三价灭活流感疫苗更具有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Cell Research:科学家实现抗肿瘤 T 细胞免疫再生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课题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课题组合作攻关,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实现抗肿瘤 T 细胞免疫再生。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

Clinica Chimica Act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对四种免疫支持药物进行全血定量分析

与免疫分析相对有限的分析性能和交叉反应性相比,免疫测定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是两种主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性药物监测方法,因此,LC-MS/MS方法也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是,目前仍需要解决缺乏系统评价和标准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