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罕见表现——胸痛

2011-06-07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患者男性,65岁,主诉左下胸痛2个月伴间断性低热1个月。患者的胸痛为钝痛,多在运动时明显,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后可部分缓解。       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贫血,左侧腋中线第4、5肋骨及4-5肋间隙处触痛。所有其他临床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发现,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7.1 g

     患者男性,65岁,主诉左下胸痛2个月伴间断性低热1个月。患者的胸痛为钝痛,多在运动时明显,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后可部分缓解。

       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贫血,左侧腋中线第4、5肋骨及4-5肋间隙处触痛。所有其他临床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发现,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7.1 g/dl,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第1小时为140 mm ,外周血片检查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伴明显缗钱状红细胞形成。胸部X线检查发现,患者左胸壁肿块伴肋骨破坏,提示为恶性胸膜间皮瘤。CT 扫描(图1—3)可见一4×6 cm 梭形肿块,位于第4、5肋骨外侧角处,向胸腔内生长,并伴有第4肋骨破坏。肿块边界相对清楚,无囊性成分。无肺或淋巴结转移证据。胸壁肿块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见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基于上述临床信息,我们进一步对患者施行了骨髓检查,发现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其中90%为包括浆母细胞在内的典型和非典型性浆细胞。因此我们将这一肿瘤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胸痛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种极其罕见的临床表现。孤立的胸壁肿块不伴有任何其他骨骼累及者更为罕见。MM 常可造成整个胸廓的膨胀、扭曲以及椎体破坏。这些异常细胞在骨髓中的生长可引起骨骼甚至是胸壁的膨胀和重塑。不过肿块病变累及胸壁者极其罕见。(来源:BMJ Case Reports)




图1 胸部冠状位 CT 扫描可见左胸壁肿块伴第4肋骨破坏



图2 胸部轴位高分辨率CT 扫描肺窗可见一 4×6 cm 梭形肿块,位于第4、5肋骨外侧角处,向胸腔内生长,并伴有第4肋骨破坏。



图3 胸部轴位CT 扫描纵膈窗可见一4×6 cm梭形肿块,位于第4、5肋骨外侧角处,向胸腔内生长,并伴有第4肋骨破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7-06-25 wyh20044002

    学习了

    0

  2. 2011-06-09 syscxl

相关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08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08.doc

NEJM综述: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肿瘤浆细胞病,其特征是骨髓微环境中恶性浆细胞的克隆性增生,血液或尿中存在单克隆蛋白,以及伴随的器官功能障碍1。它大约占肿瘤性疾病的1%以及血液系统癌症的13%。在西方国家,经年龄校正的年发病率为5.6例/10万人2。诊断时年龄的中位数大约为70岁,37%的病人年龄<65岁,26%的病人年龄在65~74岁之间,以及37%的病人年龄≥75岁2,3。近年来,自体干细胞移植以及药物[

2011年《NCCN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实践指南》解读(附指南)

作者: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黄晓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晓军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兼任第八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学组组长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21 家顶级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联盟制订的指南,自1995年起每年发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