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新技术使寨卡诊断水平提高

2017-08-13 佚名 央视网

近日,巴西巴拉纳州奥斯瓦尔多科鲁兹实验室将寨卡病毒的确诊时间缩短到了原先的三分之一,确诊率大幅提高。 科研人员通过新的科技手段,从人体细胞中观测到寨卡病毒活动图像,此项技术突破了目前传统人工识别样本的局限性,实现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析病毒样本,并得出精准诊断结果。 实验室克劳迪亚博士介绍,此项技术1小时内可以进行1500个样本分析,大幅度提高了样本分析效率,缩短了寨卡确诊时间。 埃及

近日,巴西巴拉纳州奥斯瓦尔多科鲁兹实验室将寨卡病毒的确诊时间缩短到了原先的三分之一,确诊率大幅提高。

科研人员通过新的科技手段,从人体细胞中观测到寨卡病毒活动图像,此项技术突破了目前传统人工识别样本的局限性,实现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析病毒样本,并得出精准诊断结果。

实验室克劳迪亚博士介绍,此项技术1小时内可以进行1500个样本分析,大幅度提高了样本分析效率,缩短了寨卡确诊时间。

埃及伊蚊被认为是寨卡和登革热两种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两种病毒感染后症状极为相似,目前的诊断和分辨方法很难将其区分,而利用此项技术可将寨卡和登革热的精准分辨率提高到90%。

2015年底,巴西爆发寨卡病毒,研究表明,该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有所关联,而由于此前诊断寨卡病毒方法的局限,只能为出现症状的患者及孕妇提供寨卡感染测试,据介绍,60%的寨卡感染患者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对于被寨卡病毒感染但并无症状的备孕女性来说则增加了生育小头症患儿的风险。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 TRANS MED: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不只是小头畸形那么简单!

寨卡病毒经胎盘传播可能比与此之前预计的要更加常见。寨卡病毒感染在灵长类中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头小畸形一种,许多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胎儿可能只是看起来正常而未被重视

Nat Commun:登革热感染究竟会不会增强寨卡病毒的发病?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与之前没有感染过黄热病毒的猕猴相比,感染过登革热病毒的猕猴能够更快的清除血液中寨卡病毒的数量,暗示曾经登革热病毒的感染可能导致免疫反应的变化缩短清除病毒的时间,但是并不会导致寨卡病毒的发病机制的增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与今年稍早时间的一项报导的结果存在争议。在另一项研究中,登革热的感染所产生的抗体会促进寨卡病毒的发病机制(请参考梅斯医学的之前报导)。

泰国 11 人确认感染寨卡病毒

泰国披集府政府部门 4 日证实,自本月 1 日以来披集府已有 11 人确认感染寨卡病毒,另有 27 人出现疑似症状,等待进一步筛查。 披集府府尹威拉萨·威集森西当天对媒体说,已发现寨卡病毒在披集府邦纳朗县蔓延,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有 11 人确认感染,相关人员都在医院接受治疗。他强调目前没有死亡病例,当地已经开展灭蚊行动以阻断其传播途径。威集森西称有信心能控制寨卡病毒蔓延。他提醒民众,如果出现感冒、

中国医学专家率先发现寨卡病毒“克星” 受国际关注

寨卡病毒“爆发式传播”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全球并无可有效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药物。中国医学专家经短短两年艰辛攻关,在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寨卡病毒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也有文献报道寨卡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罕见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WHO 认为,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古今文献中,没有寨卡病毒病病名的记载,根据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为中医“瘟疫·疫疹”范畴。

Hum reprod update:寨卡病毒感染对生殖有怎样的影响?

背景:寨卡病毒(ZIKV)是黄病毒属、Flaviviridae病毒家族的一种节肢型病毒。目前,ZIKV处于大流行,是世界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的焦点。虽然1947年ZIKV就被分离出来,但它的病理机制仍然不甚清楚,而且直到现在,也才有几篇关于它的文章。ZIKV的传播途径及其对生育和妊娠的影响最近才开始公开。目的:本文对ZIKV感染及其病理过程的相关进展进行总结,重度是它对两性生殖道的影响,包括性传播和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