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议:移动医疗,得医生者得天下的背后——医疗质量才是关键

2015-07-16 蔡晓峰 MedSci原创

编者按:今天再发一篇比较有争议的文章。此前陈亚慧老师和刘谦老师已经就"得医生者得天下" 这个问题进行了正反面的来回讨论,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Doc. Ray医生他也加入了讨论。现在梅斯医学蔡晓峰主编也发表新的见解,所谓真理越辨越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见解吧。移动医疗总有各种各样的出奇观点,有些机构自居有数千万患者,有的刚刚融资就宣传,有十数万医生,眼球洒落一地。这表明,移动医疗对医生的重视!奇

编者按:今天再发一篇比较有争议的文章。此前陈亚慧老师和刘谦老师已经就"得医生者得天下" 这个问题进行了正反面的来回讨论,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Doc. Ray医生他也加入了讨论。现在梅斯医学蔡晓峰主编也发表新的见解,所谓真理越辨越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见解吧。

移动医疗总有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大多宣传自己有XX医生入驻。这表明,移动医疗对医生的重视!

奇点网创始人陈亚慧老师的"得医生者得天下,移动医疗最大的坑",主要观点认为,移动医疗中医生固然重要,但不能唯医生论,否则容易掉进大坑。此文一出,就被刘谦老师批驳一通!刘谦老师从二十余年与医生和药企打交道角度,以及自己对移动医疗深刻的理解层面,剖析移动医疗中医生角色。此文一出,让观众有些无所适从了,到底谁是谁非?今天一位美国医生发言,从医生角度上看移动医疗,引起哗然。然而,细细想来,美国移动医疗模式火热,也刚刚有上市公司了,但美国与中国的医疗环境迥异,Dr. Ray的观点适合当下中国移动医疗的现状吗?因此,鄙人也发表一些观点,供大家讨论着。

一、医生的号召力到底有多大?

陈亚慧的说法,患者多是冲着医院的牌子以及方便程度去的;当然,也可能未来医生的个人品牌会凸显,但至少目前不是。这个观点要分着看。如果把协和牵到房山、密云,总觉着依然人满为患!很多患者千里迢迢来到北上广,还怕再跑几十公里不成?整个就医过程,体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医疗质量本身!而医疗质量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医生,二是医院。就医生和医院而言,患者首先看的是医生!只是因为存在巨大的信息差,使得患者根本不知道哪位医生水平更高。因此,自然选择排名靠前的医院,因为整体水平更高!至少随便撞一个医生,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医生,尤其是名医的号召力,是不容易忽视的。

当然,陈亚慧老师认为名医并不十分关键,可能是基于春雨的平台,在春雨上,可能名医并不多,照样有千万级的用户,因此,名医其实并不重要。实际上,名医的重要在处理关键的疾病层面,而春雨上询问的多半不是患者本人(代父母或子女询问不适症状),或不是严重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名医并不能显示出价值。我打个比方,名医与普通医生差别就象普通的数码相机与专业级相机,在大白天拍照情况下,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如果拍近景,夜晚,运动情况下,在这些条件下,专业级相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优势。

因此,移动医疗公司要不要圈医生,关键看你面对的市场和人群。如果仅仅面对健康人群(允许代父母和子女问问健康状况),确实大可不必有名医入驻!如果移动医疗要解决临床问题,或进行医疗级(非健康级)的服务,名医就不可获缺了,因为医生号召力还是比较大,要做好移动医疗,医生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门槛。

二、名医的含金量

有关名医,有人认为在社交媒体上活跃的就是名医,在媒体上听过声音的就是名医。其实,这要区别的。

首先,名医不是全方位的,医生有专业、学科、擅长的区分,没有名医能搞定一切疾病,即使到某一个专科,名医的擅长的疾病方向也完全不同。大家可以下载MedSci医学APP,输入每种疾病,都能找到不同对应的名医。例如同样是心脏疾病,有些擅长心肌梗死,有些擅长支架或搭桥,有些更擅长心肌炎,或心力衰竭,这一点需要区分。

其次,要区分名医的含金量。一位名医,应该有极高的医疗水平,以及学术水平!以前网上有个传言,说查查哪位医生发表过SCI论文,发表过的医生就不能看,其实这是一个恶搞的笑话。评价一位医生,首先是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其次是高的学术水平,因为科学思维能够让医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这就是医学专家与医学家的差异。

再次,有含金量的名医,对于移动医疗产品的代言(当然也不容易代言),对移动医疗产品的普及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移动医疗界要找一些医学家背书的原因之一。

三、名医是不是真在移动医疗产品中落地,很重要

现在移动医疗产品,动则宣传几十万名医入驻!如果把国内2000余款移动医疗产品中的医生数量全部加起来,至少能号称5000万名医生入驻了,再除以260万执业医师,估计每个医生手机里至少安装了20个APP,这个现实不?再说,确实有一些医生安装了2-3个APP,上次Dr.2的珍立拍做了一个调研,医生手机中大多安装1-3个APP。即便如此,有多少APP是医生自愿安装,还是地推诱导医生安装的?另外,即使安装了,有多少医生真正在使用?

因此,移动医疗产品中号称自己有多少医生,各个看官只能听听而已,莫要当真的,关键要看质量!看活跃!医生的资源很稀缺,关键看有多少医生成为"真用户"。现在有些移动医疗APP上回答患者问题的医生,不少就是"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的蒙古水平,要不像刘谦说的,就是"拿个医生的名单来吓唬人"。我比较赞同Ray说的"手机上活跃的医生不是找出来的,靠找永远都找不到,唯有花香,蜜蜂自来。"这一点与刘谦说的"得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是一致的,如何沉淀与激活医生。如果仅仅有花香,蜜蜂也未必就快速来。象MedSci医学APP是医生认可的专业APP,保持365天持续信息更新,但即便如此,医生也不见得全部都下载,可见"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有多难。但有困难绝不是不去做的理由。而要想赢得医生的时间,关键在于移动医疗产品的内容和质量!Ray和刘谦都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让名医落地。

再谈谈"'不得医生就想得天下'也不见得就是痴人说梦","要想让医生实现价值,还得在患者身上下功夫"。

其实,Dr. Ray主要观点是,患者满意是首要的。因为患者满意了,就会有利益流动,医生自然不请自来。这个观点本人同意一部分。医疗为什么这么不容易移动,理由之一是利益链条固化严重,利益机制分配不合理。例如,远程医疗为什么搞不起来?一次远程会诊800块,多没有意思,而且这个钱还得到医院帐上,跟自己没关。没有合理的利益回报,让医生有积极性,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服务好患者,就会有人买单,如商业保险,这时候,还怕医生不活跃吗?但是,中国的医疗外围体系还不健全,医生的劳动还没有办法得到阳光的回报,动力相对不足。而移动医疗还没有找到让医生证明自己价值的商业模式,医生不活跃也是理所当然了。

就好比古代的帝王要得天下,就要先得到贤臣良将;我们现在移动医疗的"天下",其实就是服务患者,那么你不去"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你让谁去服务患者呢?

四、医疗质量与医疗体验哪个更重?

刘谦认为"中国医疗体制最大的问题还是看病难,尤其是看好医生难。所以移动医疗吸引患者的最大法宝还不是方便,而是能找到好医生"。Ray不同意了,他认为只有少数患者才需要看大医院的名医。其实这里面存在对"好医生"的理解差异。笔者认为,能够保证医疗质量的就是好医生!我们梅斯医学一直强调如何"改善医疗质量",医疗质量才是医疗的核心,包括移动医疗。如果仅仅是窗明几亮,有良好的就诊环境,极度热情的服务,如果没有医疗质量,同样只是空壳。笔者曾经在某些医疗机构就医,护士热情,全程引导陪同,就诊大厅干净宽敞,甚至还挂了某位名医在此有门诊点。结果,进诊室一看,原来是李鬼式名医(本人认识不少名医哦)。于是,本人神一般跑了。

缩短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让老百姓能看上名医,这是美好的愿望,但根本在于整体医疗质量能否得到提升。仅仅是就医体验改善,还不够。如果让一位懂移动医疗的人挂上"名医"的号,也可能意味着另外一位不懂移动医疗,但却急需要的老人失去挂上名医号的机会!

名医从某种意义上是"医疗质量"的约等于号,这也是为什么说移动医疗很难绕开医生这个门槛的原因。

五、移动医疗本质应该是改善医疗质量!

梅斯医学一直倡导如何改善医疗质量,这也是公司的slogan,很多人不理解。在移动互联网的虚名与医疗质量二者之间,梅斯医学宁愿选择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善。因为,这是医疗的本质。

当下,移动医疗在医疗界外一片热火朝天,但医疗界内依旧冷静。挖空心思套住医生,或圈住患者,不如老老实实冷静下来,如何改善医疗质量。如果我们中国不是260万医生,而520万的话!如果260万医生全部都值得患者高度信赖(实际上,大部分患者都只是冲着其中一小部分医生去的),都有很好的医疗水准的话,今天医疗痛点就不会有这么多!

当然,移动医疗中角色很多,有商保、患者、医院、药企,从不同的切入模式下,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只要打通医疗闭环,让闭环转动起来,让利益得到合理的阳光分配,医生积极参与到移动医疗中,移动医疗才能真正推动医疗的变革。至于从患者切入,还是保险切入,甚至从顶层设计,都是不失为重要的通路与手段。医疗是系统功能,也是系统化痛点,不仅要有互联网人士,媒体,患者本身参与其中,还要有医生投身其中,尤其是名医,可能会加速移动医疗的普及。

望大家拍砖指正!

下面附前三次的争议,请大家往后翻页!
{nextpage}

三议:移动医疗,得医生者得天下 
作者:DoctorRay,微信号:doctor_raymond

编者按:今天再发一篇比较有争议的文章。此前陈亚慧老师和刘谦老师已经就“得医生者得天下” 这个问题进行了正反面的来回讨论,还有一位来自遥远的美国的医生他也加入了讨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见解吧。

文章作者:Doc. Ray,M.D,Ph.D,心脏科医生,副主任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目前就职于哈弗大学麻省总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慢病(心血管疾病)在线监测与管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2010年涉足移动医疗,曾参与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精神性疾病在线干预),曾设计心血管病糖尿病综合管理app(心糖)。

刚刚准备为陈亚慧老师的“得医生者得天下,移动医疗最大的坑”叫好,却又被刘谦老师的开篇一系列排比(虽然…虽然…虽然…)句讲的有点蒙。思前想后,作为医生的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凑凑热闹吧。正所谓,理越辩越明。二位若有得罪之处,请见谅。我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

总体上,我还是比较同意陈亚慧老师的说法。从本质上讲,移动医疗是一个平台,一个特殊的平台。当然,在这个平台上,医生、患者、第三方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很重要,缺了谁都不行,要分个孰重孰轻的话,很难,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从商业的角度看,从战略的角度看,如果一定要分,我觉得患者略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我同意陈亚慧的说法,患者多是冲着医院的牌子以及方便程度去的。当然,也可能未来医生的个人品牌会凸显,但至少目前不是。如果把搭建移动医疗平台比作开医院,医院开在荒郊野外,即使荒郊野外的医院个个都是名医坐堂,我想病人也不会太多,毕竟真正必需要名医才能解决的病患占少数;再说,个个都是名医坐堂的医院也不可能遍地都是,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名医,换句话说,都成了名医,那名医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了。所以说,医院之所以选择人口密集的地方,足以说明,病人是最重要的。现在回到移动医疗平台上来,这个平台要解决的是患者切身实际的问题(以服务医生为主的平台另当别论),试想如果所有的患者都来使用这个平台,那么我觉得医生会不请自来(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后面会进一步解释)。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所以说,“花大力气圈医生”究竟能为“得天下”贡献多少力量,值得深思。

第二、目前的移动医疗平台确实没有给医生带来价值。目前的很多款主流app我也用过,确实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很多,最后只能卸载。个别以咨询为主的平台,虽然标价很高,但患者不认可,所以也形同虚设。所以,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让患者认可这种新的医疗模式。否则,名医都是花瓶。相反,如果模式患者认可了,那么名医不请自来,扩大名气,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如果各个移动医疗平台能在如何让患者认可和接受上下功夫(后面会再介绍),我觉得移动医疗的未来就光明了。

所以说,“得医生者得天下”的说法有大坑之嫌啊!

对于刘谦老师的说法,有些观点不赞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得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这句话太空洞了,什么是医生的时间和真心?时间是挤出来的,名医大咖四处走穴的时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挤出来的,之所以愿意挤,是因为有价值。价值的来源就是病人(包括直接和间接)。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不是我不愿意活动于移动医疗平台,而确实是实现不了我的价值。付出与收获悬殊太大。何必自找麻烦。

所以,要想让医生实现价值,还得在患者身上下功夫。

第二、“医生的积极性决定了平台的死活“,这句话没错,但是谁来决定医生的积极性,肯定不是医生本身,毫无疑问是病人,是移动医疗平台的运行模式,但最根本的还是病人。

第三、“中国医疗体制最大的问题还是看病难,尤其是看好医生难。所以移动医疗吸引患者的最大法宝还不是方便,而是能找到好医生。”这句话也有不恰当之处。看病难的原因在此不深究,我想医生和患者的比例可以说明一些。对于看“尤其是看好医生难”,我想问,什么是好医生?有多少病人是非所谓的好医生而不能医的?我个人不觉得这些必须看好医生的患者是大多数。就算把北京最好的医院大门敞开,最好的医生人人可约(实际也是这样),也未必大家都去北京看病,或者说感冒了也飞到北京去。个人觉得,移动医疗吸引患者的最大法宝是方便和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能找到好医生。因为需要方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患者是大多数,需要找好医生的是少数,或者说只有所谓的好医生才能解决问题是少数。所以说,项目的难点不应该是什么拉医生,拉优质医生,而是如何给患者带来方便并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如何让患认可适应和接受移动医疗的模式。如果平台是一个能够真正实现医生价值的平台的话,每个医生都会给患者最大的诚意和重视。手机上活跃的医生不是找出来的,靠找永远都找不到,唯有花香,蜜蜂自来。

所以,“不得医生就想得天下”也不见得就是痴人说梦。

前面一直提到如何让患者认可接受新的医疗模式,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谁来买单。如何定价?很多平台参照门诊挂号费用来定价,个人觉得不合理。在较低挂号费的前提下,医生还是必须或愿意出门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门诊是医院医生工作的一部分,必须去;其二,通过门诊才能收到住院病人;其三,不多说了。所以,参照挂号费的定价对医生来说价值太小太小了。可是,如果定价高了,患者就会觉得不值得了。我门诊看一下才10块钱(大约),手机咨询一下就100块。仔细想一下,我也不干。所以,集中精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一定事半功倍。

第二、有效性。不管你说的如何天花乱坠,数据说话。你把移动医疗给患者带来的好处,用数据体现出来。是死亡率下降了,还是疾病控制率下降了?是降低了医保成本?还是降低了住院或门诊费用?welldoc之所以得到FDA批准,保险公司承认,就是因为它能拿出有效的数据来。事实摆在面前,患者认、医生认、保险公司认、国家认!目前,移动医疗把大把钱花在拉医生上,却没有看到哪家移动医疗公司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或有所表示。

第三、安全性。安全性指两方面,患者安全,医生安全。要做到这两点,还是得拿出数据来,数据出来了,国家才好制定政策,患者和医生才会安心。

总之,移动医疗,丰满的理想遇到了骨感的现实。与其挖空心思得到医生的时间和真心,不如踏踏实实把自己的真心送给患者。

不知不觉,胡言乱语一番,专业人士的非专业见解,还望业内高手拍砖指正!!!
  (声明:Doc. Ray原创文章,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DoctorRay,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nextpage}
第二议——
与陈亚慧的商榷:“不得医生就想得天下”才是移动医疗最大的坑

刘谦 

昨天被一篇叫“得医生者得天下----可能是移动医疗最大的坑”的文章刷屏,因为观点出其不意而且论据也头头是道,好多人手动点赞、连声叫好。

虽然我不是医生,虽然医师协会也没想到让我代言,虽然作者是个漂亮妹子,虽然文章有些观点挺对,但是发现鸡蛋里有骨头而且还不小,我还是得挑出来。

文章是这么得出“得医生得天下是个大坑”的结论:

1)光有医生不行,还得有患者和支付方;

2)现在医生个人品牌不给力,患者还是冲医院牌子去滴;

3)光有医生没患者是玩不转的,连春雨医生这种大平台每天一个医生都摊不到一个咨询;

4)好多移动医疗都拼命拉医生,因此忽略了用户;

5)移动医疗平台还没给医生带来价值,充其量得到眼球,所以不算拥有医生资源;

逻辑看懂了不?其实光第5条就够给文章打脸了,什么“得医生是个大坑”,问题是你根本没得医生,最多是拿个医生名单来吓唬人。

正儿八经做医疗的移动产品是绕不开医生的,因为医生是医疗的最小单元。除了做挂号和患患社区的,大多数平台必须跟诊疗有关。在达芬奇机器人和Waston还没有在社区医院普及前,医生的积极性基本就决定了很多移动平台的死活。我们做过十几款移动医疗产品的实测,很多号称有几千几万医生的平台真实活跃医生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并不是一个医生一天摊不到一个患者咨询,而是很多医生根本就是“被注册”的,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再说现在流行招地推,拉一个医生公司给百八十,层层盘剥之后地推员到手不到一半,临床推广自然是蜻蜓点水,就算医生真实注册了他了解你的产品么?贪你点礼品注册的医生,有百分之几能成活跃用户?没医生怎么得天下,看来作者低估了移动医疗平台刷榜和灌水的能力。

或说中国医疗体制最大的问题还是看病难,尤其是看好医生难。所以移动医疗吸引患者的最大法宝还不是方便,而是能找到好医生。医生和患者作为移动医疗产品的两端虽然都重要,但项目要点和难点还在拉医生,尤其是优质医生。有好医生提供服务,就是对用户最大的诚意和重视。脱离医生谈移动医疗,至少在2-3年内还可以认定是流氓行为。医生在医院就忙得要死,好医生在线下就供不应求,所以要找在手机上活跃的医生跟找爱踢足球的姑娘一样难。虽说医生个人品牌还不突出,但只是个时间问题,对好医生患者还是识货的,所以文章第2,、第3和第4点也站不住脚。

文章第5点我很赞同,现在移动医疗平台都还在医疗外围打转,很少有产品能让医生觉得爽,光靠地推忽悠和奖品吸引自然无法让医生愿意停留。就像第1点所说,因为缺少保险支付提供经济激励,公立医院在医疗行为和数据上又坚壁清野,再用体制锁死医生,医生使用移动医疗的动力不足就好正常。仅靠少数真心爱学习或无私投入患者随访的医生,是无法养活这么多移动医疗产品的。大家聚集在医疗外围做点挂号支付或者轻问诊,价值不大也是自然的,这也不能怪创业者无能。怎么克服医疗创业环境的恶劣和医疗低频高门槛的本性,是所有创业团队必须翻越的大山。不能怨国家,不能骂体制,谁让你创业前只想着吃肉没想到要先挨打。

这一年看下来,不少产品在通过增加产品价值来提高医生黏性上下了功夫。挂号网从挂号转入构建医生团队,杏树林在病例管理上增加患者随访,春雨医生拓展线下合作医院都是不错的尝试。做医生工具的珍立拍则独辟蹊径,通过转型为医生工具平台巧妙地把低频应用升维成高频,快速增加的用户也证实其路径有效。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得到医生,然后再得到患者,最后得到利润。

移动医疗产品万万千,成功因素千千万。不能说有医生就万事大吉,但没有医生却是万万不行。 但是得医生可不是得到医生的通讯录,你得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医生很难做,但难做的东西才有价值是不是?

{nextpage}
起始——
可能是移动医疗创业最大的坑——“得医生者得天下”

奇点网/陈亚慧

可能是移动医疗创业最大的坑——“得医生者得天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借助各种书籍和网站,人们可以学到很多些偏方和小知识来为自己进行简单的治疗,比如盐水漱口可以抑制口腔和咽喉的疼痛,布洛芬可以用于头疼,还有各种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但人们总还是会碰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医院看医生,例如会带来很大痛苦的耳部感染,脑震荡的准确诊断等其他一些棘手的病症。

但是,随着医疗的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在面对一些病症的时候,风尘仆仆的奔赴医院已经不是治病的唯一途径了。或许我们只需要下载一个APP,问题就能轻易地解决。医疗保健行业目前正处于一股技术热潮之中,虽然变革是大势所趋,但《数字医疗》一书的作者Bob Wachter医生认为,没有哪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可以独自完成这一“鸿篇巨制”。

“有了先进的智能设备,如果为患者配备良好的算法和优秀的备份计划,他们将可以自己治疗很多种类的疾病,”Bob Wachter说,“但关键在于,你要制定一个标准,告诉病人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医生,什么时候不需要。”

从波士顿一家数字医疗创新实验室Medullan的CEO兼创始人Ahmed Albaiti处,记者了解到2014年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超过20亿美元,包括RockHealth,CBInsights和麦肯锡公司在内的许多数据库称,他们以“数字医疗”或“新医疗保健技术”为关键字,可检索出超过2000家创业公司。

最近和一些移动医疗创业的朋友聊天,很多人在服务模式完全不清晰的情况下已经圈了一大批药代,花真金白银拉医生上线。聊完之后总觉得很不对劲儿,再加上各路媒体时不时爆出消息:XX公司平台医生数量达到1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移动医疗平台,顿时觉得整个行业都不对劲儿了。

移动医疗“得医生者得天下”这话不知道是哪位行业大神最先提出来的,这么说的逻辑在于: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下,医生是稀缺资源,同时又是服务主体,所以只要把医生拉过来其他事儿都好说。当然,让这个说法真正站得住脚的还是资本货真价实的推动。很多互联网行业过来的投资人对于医疗其实看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投资逻辑就是:医疗在风口上,医生和医院是目前医疗服务的主体,所以谁手里有医生,谁连接的医院多,谁就牛,最起码比手里没有资源的牛。我们看到移动医疗行业很多投资其实都围绕这个逻辑展开的。但是你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巨大的坑,为啥?

首先,这个论点本身是基于对医疗行业非常浅薄的认知。医疗是三方市场: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支付方,缺一不可。我们不是说医生不重要,而是说,如果只有医生,而没有患者和支付方的参与,医疗干预的行为就无法发生。那么你可能会说,有医生,患者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啊。这事儿看起来好像隐约成立,但事实上不成立。中国不缺技术能力高的好医生,但是真的缺乏有个人品牌号召力的好医生,每天涌入三甲医院的千军万马大部分都是冲着大型公立医院的票房号召力。况且,已经有品牌号召力的医生都不缺平台,也不会没事儿到一个新兴的移动医疗平台上来。

其次,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春雨最近的数据显示:春雨平台上目前有20万注册医生,6000万激活用户,每天日问诊量是8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最大的医患互动平台上,每天一个医生都摊不到一个题,如果再到一个细分领域,每天患者的提问请求就更少了。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没有哪个医患沟通应用是缺医生的,绝大部分都是拉了一大帮医生,但是用户寥寥!

所以这是个坑!这个坑的陷阱在于: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让很多创业者大大低估了教育用户的难度。很多人都以为难点在于怎么圈本来就很忙的医生,但其实移动医疗最难的是让用户接触、认识,并信任这种全新的医疗健康服务方式。我们是在白手起家,创造一个用户完全陌生的行业,这才是真正的难点!如果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下来就会遇到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好多医生被莫名其妙地拉上来,然后呢?没有用户,医生上来做什么呢?

目前很多创业者有三个打法:第一是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量做上去,给投资人信心,让公司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一般只看新增和总量,对于留存和活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一个打法是,没事儿找事儿做,给医生端建个社区啊,搞点医学教育啊,发点医生爱看的文章啊,能干的运营一个都不落;最后一招是,给医生激励,让医生拉用户,这事儿听起来是相当靠谱的,但是实践起来效果也不理想,其中原因很复杂,我们这里不展开说。本质上,上量,to vc,运营,拉用户都没错儿,但是如果这些事情成为移动医疗的核心业务,就会贻误战机,成为彻头彻尾的错。医疗行业是有点特殊,医疗供方资源的确总量上短缺,但是这都不能成为忽略用户,忽略服务核心价值的借口。况且,我不知道如果移动医疗仍旧漠视用户,那和传统医疗又有什么区别?

抛开以上这一切,我们回到事情的本源:究竟什么叫资源?什么叫得医生?是得了个电话和微信呢,还是得了医生的眼球?医生也是人,而且是思维缜密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在一个平台上发展,花时间花精力绝不不是因为这个平台一贯在舆论上站在医生一边,而是看这个平台究竟真正能带给他什么。传统业态里我们称为资源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滴滴和Uber有那么多注册的司机,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司机看成自己的资源,因为大家都知道司机选择用谁全看哪个对自己更实惠。用一套透明的,有吸引力的全新规则撬动供需双方,这套互联网的打法,也适用于医疗。

作者:蔡晓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5-07-17 保守主义

    分析的有道理

    0

  2. 2015-07-16 文刀

    同观望

    0

  3. 2015-07-16 ndd99

    观望中。

    0

相关资讯

一位神经康复医生:AD研究的征程

首先要诚挚地感谢梅斯医学,梅斯医学移动医疗创新大赛不仅为医生们提供了尝试发展移动医学的展示平台,更重要的是,给医生们上了一课,深刻感受到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令人鼓舞的是,这次大赛也预示了医生在移动医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替代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个感受让我们信心倍增。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最迷茫的体验莫过于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最无奈的感受莫过于父亲再也不认识他最疼爱的女儿。作

精神疾病与移动医疗怎么完美的契合

作为医学研究从业人员,关注移动医疗已经很长时间了,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推进,从微博上了解到这次大赛以后我很高兴,恐怕是这是第一次以医生为主体的大赛,主办者的“痛点”抓得非常准,很感谢梅斯医学。 “移动医疗”的创新主体--医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移动医疗的创新设想,充其量只能叫“移动健康”,原因就是这些想法往往来自于技术人员或者大学生,团队中没有医学工作者,想法虽有一定意义,但在实践中显得

我眼中的移动医疗

在移动医疗大潮中,多数医生和专家的角色还是被动的使用移动医疗产品或服务,主动寻找使用移动医疗产品者很少。在既往的移动医疗项目中,由医学专家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开发的较少,多数只是作为医学顾问参与其中,所见移动医疗产品或服务仅仅是“围医疗”服务而已,难以深入影响到诊疗工作的实质内容。如果临床专家从提高临床诊疗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出发,主动地参与到移动医疗研发的潮流中来,移动医疗的内涵将会有明显的

移动医疗,需要有保障的“移动”和专业的“医疗

首先很感谢梅斯医学举办的这次以医生为主体的移动医疗大赛。 说到医生这一医疗行业中最为核心和接地气的群体,我们似乎是对当前医疗环境下医患双方的需求与困境最为了解的一群人,所谓的痛点相信跟我们一样,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思考,也更迫切地想要寻求解决之道。两周前的大赛让我们遇到了一群对移动医疗充满热情和想法的同道,就算是同为医生也仍术业有专攻,因而对于想要解决的痛点或困境也颇具针对性,肺结节、糖尿病眼底病

移动互联网思维与医学专业精神难兼容?

如何能做到既讲医学专业精神,服务好患者,又讲商业精神,让医院能够维持运行,让医务人员能有合理合法体面的收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在移动医疗很火,移动互联网概念也满天飞,好像谁不谈移动互联网谁就Out了。我在一妇婴也大力推进移动医疗,声称要“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给医院带来的不仅仅是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效率提高,随之而来的也会有副作用,也有不少虚火。在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各位同行:其实移

三甲医院医生亲述:“互联网医疗”跟我们期待的相差甚远

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互联网医疗从业者细读、收藏! 医生的工作对互联网技术是有实际需求的。 记得有一件事,当时让我很羞愧。有一个发热不退的女病人,住了很久,检查做了很多。可是,一直没找到病因。不论是抗感染,或是用激素,她的热度依旧不肯降下来。终于在又一次的活检后,病理科的报告显示:T细胞淋巴瘤。 我拿着病理报告走进病房,看见她正和一个朋友有说有笑,没忍心开口,又退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