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Rep:3D 打印小肠帮助科学家更好了解肠道细菌

2017-11-02 佚名 天工社

纽约康奈尔大学的一群生物学家 3D 打印了一个微型人造小肠,这个合成肠道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细菌对肠道的影响和人体免疫系统。

纽约康奈尔大学的一群生物学家 3D 打印了一个微型人造小肠,这个合成肠道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细菌对肠道的影响和人体免疫系统

使用 AutoCAD Inventor、Stratasys Objet30 Pro 3D 打印机和 Stratasys VeroClear RGD810 3D 打印材料,研究人员成功制造出一个精确模拟人类肠道功能的合成“小肠”生物反应器。

这个 3D 打印微尺寸小肠模拟了人类肠道的表面形貌和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和发挥功能所需的流体流动。据介绍,以前的肠道模型未能准确重现流体流动。

“肠道是我们大部分免疫系统的所在地,也是我们所有营养物质被吸收的地方。因此,作为人类,肠道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核心场所,”研究人员表示。

使用新的 3D 打印肠系统,研究人员可以仔细检查肠道中的流体流动。对 3D 打印肠道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模型中重建蠕动流动后,细胞能像在真正的肠道中一样生长。有了这个杰出的流体系统,研究人员也可以研究肠道中的细菌种群动态。

事实证明,3D 打印对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来说特别有用,因为这项技术使得他们能精确控制细胞类型、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

他们的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原始出处:

Kyungjin Park, Jin Young Kim, Changho Lee, et al. Handheld Photoacoustic Microscopy Probe.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13359 (2017)
doi:10.1038/s41598-017-13224-3.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使用3D打印机再生心脏肌肉组织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研究人员在全球组织再生研究领域的主要期刊《Tissue Engineering》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将小说中的情节变成了现实。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研究员Mohammad Izadifar说,他正在把医学和工程学结合在一起,以开发修复受损心脏的方法。"问题在于,一旦心脏病发作,心脏就无法自行修复。"他解释道。Izadifar在该校三个学院进行了研究:工程学院,CLS和医学院,

Nature COMMUN:解决多病者吃药的痛苦,新技术可以把一堆药打印到一张“糖果纸”上

吃药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最痛苦的事情还不在于药片的苦,而在于,一下子吃很多种药(比如说七八种)的话,拿这个药片那个胶囊的,很麻烦,如果上班的话,带着一堆药瓶子去公司,就更麻烦,时间一久,光吃药的麻烦劲儿就会让人厌倦,所以病没全好,有时候就把药停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基于这种多病属性,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技术,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种技术可以将多种药物打印在一次性的条装带或者

3D打印椎骨问世 可助医生实践手术

这项3D打印研究项目将为培训医生提供更多的准备,增强技能,同时降低对患者的伤害。

3D打印一颗心 救回2岁宝宝一条命

“这条绿色的血管是肺动脉,这些红色部分是四条侧枝血管……”10月1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一间特别的实验室里,各种复杂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模型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它们是由3D打印出的1:1实体模型,直观而清晰地呈现出各种病变。这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国内首个心血管医学3D打印医研企联合实验室,旨在推动心血管医学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和国产化3D打

J Dent Res:定制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能够采用适当的机械强度将个性化形态的人造生物材料植入体种植至牙槽骨缺损处仍然是一项挑战。在这篇研究中,基于CT影像的3维(3D)打印技术可以利用生物陶瓷支架材料精确制作出巨形或微小的下颌骨缺损。

CB insights:3D打印、移动诊断设备将被大规模应用

风投数据网站CBinsights近日发布的医疗健康行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医疗设备在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3D生物打印技术使器官移植更便捷高效;第二大趋势是可植入设备辅助神经外科治疗;第三大趋势是移动小型诊断设备应用范围越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