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部位不明的颅内黑色素瘤1例

2018-01-20 佚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男,38岁

【一般资料】

男,38岁

【主诉】

因“阵发性头痛12d”于2012年7月21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12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疼,呈阵发性,以左额部为著,无恶心呕吐,服用止痛药物,效果差。

【体格检查】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检查结果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头颅CT示左侧额叶占位性病变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周边水肿明显。头颅MRI示左侧额叶长T1、长T2信号影均匀强化。

【初步诊断

拟诊转移瘤或水肿型脑膜瘤入院。

【治疗】

男性肿瘤系列指标未见异常。行开颅左额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外硬脑膜蓝染,剪开硬脑膜后未见硬脑膜变黑,软脑膜及肿瘤呈黑色,边界清楚,质地软,血运一般,沿瘤边水肿带将肿瘤整块切除,送常规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头颅CT示水肿仍较明显。给予脱水药物治疗,1周后病情好转出院。病理免疫组化示HMB45(+),Melan-A(+),S-100(+),结果为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予以全脑放射性治疗半年后,病情恶化死亡。

【讨论】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性演变而来,为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常见受累器官为肝、肺及皮肤,而转移至CNS的黑色素瘤少见,国内报道转移性黑色素瘤占颅内转移瘤的0.1%~0.3%。在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有8%找不到原发病灶,当颅外原发病变处在“静止或稳定期”,可能已有远处转移。颅脑转移性黑色素瘤多误诊为脑膜瘤或其他转移瘤,该病例强化MRI显示病变均匀强化且与脑膜紧贴,极似脑膜瘤,但瘤周水肿明显,亦不能排除转移瘤可能,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穿刺活检可确诊但很少用。原发部位不明的黑色素瘤诊断依赖于病理结果,免疫组化染色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尤为重要,HMB45和S-100可特异性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本例病理诊断为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系统追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未发现皮肤“黑痣”及相关的切除、激光或冷冻治疗史,黏膜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原发部位不明的颅内黑色素瘤又可分为软膜弥漫性和局灶性,结合术中所见,本例属于软膜弥漫性,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主张采用手术加放疗、化疗和免疫等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2)
#插入话题
  1. 2018-11-24 sunylz
  2. 2018-01-28 微笑人参

    谢谢!谢谢谢谢

    0

  3. 2018-01-27 微笑人参

    谢谢!谢谢!谢谢

    0

  4. 2018-01-27 微笑人参

    谢谢!谢谢!分享

    0

  5. 2018-01-26 微笑人参

    谢谢!分享谢谢

    0

相关资讯

复旦研发神经导航系统**定位颅内肿瘤

随着ipad在患者不同身体部位上方的移动,屏幕上会随之产生出相应的图像,并最终锁定患者颅内肿瘤的具体位置,引导医生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手术’。在即将举行的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志坚教授及其团队展出这一最新研发成果。这一成果在国际数字医学领域尚属首创。 脑肿瘤等脑部疾病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颅脑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风险极高、难度极

NEJM:颅内血栓性动脉瘤——案例报道

一个79岁的女人,神经功能逐渐下降1年,相关功能的下降涉及混乱、记忆力减退、不平衡和尿失禁。 查体时患者只面向自我,有轻微的迟滞型失语症。 辅助检查如下图。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大左额颞叶肿块伴钙化。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显示肿块(大小3.8厘米乘6.2厘米乘3.9厘米)无增强或腔内充盈,疑似血栓性动脉瘤,可能来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T2加权显示血液有分层现象。常规

Radiology:CTA作为后起之秀,斩杀颅内小动脉瘤于无形之利器!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然作为诊断大部分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而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颅内小动脉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进行了该项大样本队列研究,旨在以DSA为金标准,评估CTA血管造影在诊断5mm以下的脑动脉瘤的准确性。并将研究结果发表于放射学权威杂志Rad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