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MRI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是脑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

2013-10-09 佚名 丁香园

很多证据显示,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事件高风险有关。尽管这一无创技术对于预测脑血管事件可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目前的临床研究样本数据较小,且研究人群比较混杂。本篇文章对现有研究和相关数据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旨在评估MRI下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对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研究人员自2012年9月开始检索了PubMed, 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

很多证据显示,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事件高风险有关。尽管这一无创技术对于预测脑血管事件可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目前的临床研究样本数据较小,且研究人群比较混杂。本篇文章对现有研究和相关数据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旨在评估MRI下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对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研究人员自2012年9月开始检索了PubMed, 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 三大数据库中的研究数据。最终,共有8项研究的试验数据被纳入分析,这8项研究中共有689名参与者接受颈动脉MRI检查。 【原文下载】

统计数据显示,IPH发生的基础值较高,为49.0%。随访平均时间为19.6个月之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为108次(事件发生率为15.7%)。发生IPH的人群,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要高6倍。检出IPH人群的脑血管事件季度发生率为17.71%,未检测出人群的脑血管事件季度发生率2.43%。多元分析显示,有症状个体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要高于无症状个体。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MRI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是脑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今后还需要更多同质性研究,以便评估干预试验的证据水平。

研究背景:

近期研究表明,斑块内出血(IPH)在斑块进展以及白细胞浸润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或许可以用来评估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斑块内出血是否是引发急性临床事件的重要因素,对临床研究以及未来的临床实践都将由重要作用。

目前为止,我们对IPH的了解绝大部分是基于解剖学研究或颈动脉或股动脉内膜切除样本,以及动物研究。目前,随着高分辨率黑血核磁共振成像的引入,IPH的无创诊断是可行的,且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良好。因此,已有一些研究评估了IPH与斑块进展和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且结果表明IPH与急性脑血管事件之间具有相关性。近期的另外一项MRI研究也支持这种相关性,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硬化人群,结果表明,MRI下发现IPH的个体更有可能发生自发的微栓子活动和缺血性脑梗塞病灶。此外,颈动脉斑块分型为MRI-VI型者与同侧TIA和缺血性脑卒中有关。

很多研究表明,MRI下发现IPH的个体,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IPH均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但是这些研究相对较小,且事件发生的绝对数字较低;此外,已经发表的研究之间具有异质性,而且风险估计值的可信区间较宽。

因此,研究人员收集了颈动脉MRI与预后相关的一些临床研究,对此做一综述并进行meta分析。

原文检索

Saam T, Hetterich H, Hoffmann V, Yuan C, Dichgans M, Poppert H, Koeppel T, Hoffmann U, Reiser MF, Bamberg F.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carotid plaque hemorrhage on cerebrovascular event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Am Coll Cardiol. 2013 Sep 17. 【原文下载】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Eur Heart J: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可预测糖尿病

意大利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初始左室肥大(LVH)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为新发糖尿病的显著预测因素,且独立于初始代谢水平、抗高血压治疗及其他显著协变量。论文于7月23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 此项研究共纳入4176例基线未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并进行了≥1年的随访(中位3.57年)。患者平均年龄为58.7 ± 8.9岁,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