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间隔期筛查与女性宫颈癌风险

2019-04-09 MedSci MedSci原创

研究认为,间隔期筛查可显著降低女性宫颈鳞癌和浸润性宫颈癌风险

近日研究人员探讨了宫颈细胞学筛查与宫颈鳞癌(ASC)和罕见组织学类型浸润性宫颈癌(RICC)的关系,并应用综合登记册数据,对ASC和RICC的肿瘤人乳头瘤病毒状况进行评估。

2002-11年间瑞典所有浸润性宫颈癌病例(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后4254例确认病例)参与研究。鳞状细胞癌和腺癌338例,其中ASC 164例,RICC 174例(玻璃样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细胞癌、大细胞癌、未分化癌)。研究的主要终点为ASC和RIC与筛查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接受任何筛查人群,在推荐筛选间隔内进行两次筛选的妇女其ASC(RR=0.22)以及RICC(RR=0.34)风险显著降低,211名肿瘤患者中,148人(70%)HPV阳性,所有阳性标本均来自宫颈癌组织。相比于未接受筛查人群,HPV阳性(RR=0.28)或阴性(RR=0.27)人群继发性肿瘤风险降低程度相近。

研究认为,间隔期筛查可显著降低女性宫颈鳞癌和浸润性宫颈癌风险。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宫颈癌真相:子宫颈菌群可显著加剧HPV感染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该“红颜杀手”的杀伤力仅次于乳腺癌。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10万例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同时又有大约8万人死于该病。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之间的关系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研究证实HPV感染导致了99%的宫颈癌病例,无疑是宫颈癌发病的罪魁祸首。近日,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元凶之外还有帮凶——子宫颈菌群可显着加剧HPV的感染!这就意味着或可通过抗

宫颈糜烂和宫颈癌到底啥关系?此文值得所有女性一看!

一听到“宫颈糜烂”,人们会本能的紧张,觉得都糜烂了肯定是很严重的疾病了。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改变,甚至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医生会做微波、冷冻、激光甚至宫颈环形电切等手术来治疗。但“宫颈糜烂”听着很可怕,其实他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宫颈癌**放疗“协和模式”建立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国内率先采用调强放疗、三维近距离治疗等新技术用于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并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精确治疗模式,12年来共诊治231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达77.8%,局部控制率达86.9%,高于国际水平。

徐建贤代表:建议宫颈癌疫苗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宫颈癌是由一种或多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引起,是仅次于卵巢癌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据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病例约 13.5 万,其中8万人因此死亡,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徐建贤提交了《关于接种宫颈癌疫苗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建议》。徐建贤介绍,宫颈癌一般在形成之前都会有一个癌前病变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如果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和治疗是可

EBioMedicine:靶向内质网蛋白质氧化折叠通路治疗宫颈癌新策略

近日,《柳叶刀》旗下EBioMedicine 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论文“Targeting the functional interplay between endoplasmic reticulum oxidoreductin-1α and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suppresses the progression of cervic

回顾性研究证实接种HPV疫苗,宫颈癌发病率下降89%

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调查了1988年1月1日至1996年6月5日出生的138692名苏格兰女性,她们在20岁时记录了宫颈癌的涂片检查结果。发现12-13岁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女孩,宫颈癌发病率下降了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