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为啥白天不懂夜的黑?今日《科学》发现三种新细胞,可帮助大脑区分白昼与黑夜

2019-12-06 佚名 学术经纬

《科学》杂志刊登了来自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项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课题组在人体内找到了三种全新的细胞,并指出它们能探测光线强度,让大脑构建起生物钟的节律。索尔克研究所的新闻标题更为易懂——这三种细胞能让大脑区分白昼与黑夜。

《科学》杂志刊登了来自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项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课题组在人体内找到了三种全新的细胞,并指出它们能探测光线强度,让大脑构建起生物钟的节律。索尔克研究所的新闻标题更为易懂——这三种细胞能让大脑区分白昼与黑夜。

这些细胞有个很长的名字,叫做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缩写ipRGC)。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类分布在视网膜上,对光有敏感性的细胞。在小鼠等动物模型里,人们已经找到了这类细胞的存在,并找到了它们与生物节律之间的联系。但在人类乃至其他灵长类动物里,还从未有过对这类细胞的研究报道。

为了在人类中寻找这类细胞的痕迹,研究人员们借助了遗体捐献者的宝贵资源。他们从这些捐献者的眼睛里取出了视网膜,然后放在特定的设备上,研究在不同的光照下,这些视网膜里的细胞会有怎样的反应。

研究中,他们发现有一小部分细胞在30秒的光照后,会开始发射电信号。而即便光熄灭了,一些细胞也依旧会继续活跃几秒钟。这正是光敏性细胞的特征。随后,研究人员们也检验了不同颜色的光线,会对这些细胞产生怎样的影响。

详细的分析,让研究人员们一共找到了三种不同的ipRGC:第一种细胞对光非常敏感,很快就会有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可以持续很久;第二种细胞需要更长时间的光照才会有反应,而反应启动后,关闭的时间也会更久;第三种细胞只在光非常强的时候才会启动,启动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们的活性不够持久,一旦光停止照射,就会停止工作。

发现这些细胞有啥用呢?研究人员们指出,它回答了关于生物钟的一些疑问。我们知道,光对于生物钟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比如大家在睡觉前多看电脑和手机屏幕,接触了太多的蓝光,就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而清晨的明媚阳光,也会促进我们从熟睡中醒来,迎接新的一天。如果看不见光,生物钟就容易出现紊乱。那么,为何一些看不见东西的盲人,也能保持良好的睡眠/清醒节律呢?

答案或许就在这些细胞上。这些盲人或许缺乏视锥或视杆细胞,但却依旧有负责感光的ipRGC。正是这些细胞的存在,才让他们能够维持良好的昼夜节律。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Panda教授指出,生活习性的改变,让人类变得越来越“宅”,也越不容易受到自然光照影响。而理解这些细胞的功能,有助于让我们设计出更好的光照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

另一位通讯作者Ludovic Mure博士则指出,这些发现也有助于科学家去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

未来,这些研究人员们计划进一步研究这些细胞的细节。譬如先照射橙色的光,再照射蓝色的光,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在自然界中,清晨和黄昏都会发生光色调的变化。理解这些细胞的反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物钟。

原始出处:
Ludovic S. Mure et al., (2019),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human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Science, DOI: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70/1251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20-05-29 宋威
  2. 2019-12-08 jichang

相关资讯

Nature:细胞如何识别内含子和外显子?周正洪/赵睿联合课题组找到关键

今日在最新一批上线的《自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周正洪教授课题组与来自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赵睿教授课题组联合发表研究,揭示了酵母剪接体E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让我们看清了pre-mRNA剪接过程的第一步。研究人员们根据这一结构提出的模型,可以将内含子识别、外显子识别、以及反向剪接(back-splicing)机制进行统一,对理解真核

JVI:水貂肠炎病毒可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病原与免疫创新团队首次证明水貂肠炎病毒及其非结构蛋白 1 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该发现为进一步解释该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病毒学杂志》。

写意人物丨张宇:只有不断升级才能跟上细胞基因药物发展的脚步

谈到目前从事的细胞基因药物,特别是CAR-T,张宇认为细胞基因药物有望继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后成为下一代药物干预的核心。

Nat Immunol:好事过头反变坏事 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或会引发机体炎症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描述了此前未知的一种免疫系统障碍,在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免疫细胞的一个亚群中,细胞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增加,这种代谢活动过度往往会引发炎症。

Cell :修复与癌变|呼吸道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干细胞功能

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分化往往被认为是不可逆的过程。生物为应对部分组织的快速更新,往往在发育过程中选择保留一部分低分化的干细胞,如骨髓和皮肤中存在的造血干细胞和表皮干细胞。但对于更新缓慢的大多数其他组织,典型意义上的干细胞往往难觅踪迹。相反,这类组织经常选择利用部分分化程度较高并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细胞来完成组织修复或更新工作,而这部分仅在特定条件下具有部分干细胞特性和转分化(Transdifferen

Cell Research:科学家实现抗肿瘤 T 细胞免疫再生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课题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课题组合作攻关,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实现抗肿瘤 T 细胞免疫再生。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