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再次被挖掘!研究揭示其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

2022-09-16 brainnew神内神外 brainnew神内神外

周围神经损伤通过影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其中,脊髓后角的小胶质细胞不仅在形态和数量上发生改变,而且在基因表达谱上表现出多种细胞群。

周围神经损伤通过影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其中,脊髓后角的小胶质细胞不仅在形态和数量上发生改变,而且在基因表达谱上表现出多种细胞群。过往研究主要着重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持续,而神经病理性疼痛通过何种机制达到自发缓解,尚未可知。

2022年3月31日,九州大学药学研究院Makoto Tsuda教授团队在Science 发表Report,利用外周神经损伤小鼠模型,揭示了脊髓后角CD11c+小胶质细胞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参与疼痛的自发缓解。

CD11c+小胶质细胞对于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自发缓解是必要的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Itgax-Venus小鼠(Itgax编码CD11c)构建外周神经损伤模型(PNI),发现PNI显著升高Venus+细胞数量,且Venus局限表达于IBA1+、CD11b+、P2Y12R+、HexbtdT/tdT小鼠(Hexb局限表达于小胶质细胞)的tdT+细胞。

作为补充数据,研究人员还利用骨髓嵌合小鼠和脾脏切除小鼠,排除了CD11c表达于外周来源细胞的可能性。因此,PNI导致的CD11c+细胞为小胶质细胞。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NI术后第14天,CD11c+小胶质细胞达峰,直到第56天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且CD11chigh小胶质细胞在第35天达峰(该时间点的逃避阈值已经恢复到基线水平)。相反,CD11cneg小胶质细胞数量在第35天时已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CD11c+小胶质细胞在疼痛发生后出现,且在疼痛缓解后仍持续存在。

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Itgax-DTR-EGFP小鼠,在PNI第14天后通过鞘内注射DTX特异性去除CD11c+小胶质细胞,发现去除CD11c+小胶质细胞的小鼠没有表现出自发疼痛缓解。该结果说明CD11c+小胶质细胞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自发缓解是必要的。

图1:脊髓CD11c+小胶质细胞对于疼痛自发缓解的必要性

CD11c+小胶质细胞

通过IGF1导致疼痛自发缓解

为了探究CD11c+小胶质细胞通过何种分子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对PNI后脊髓中的CD11chigh和CD11cneg小胶质细胞进行了RNA测序,结果表明CD11chigh中的Igf1表达量显著高于CD11cneg。

利用Itgax-Cre;Igf1flox/flox小鼠特异性去除CD11c+小胶质细胞、利用Cx3cr1CreERT2;Igf1flox/flox小鼠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中的Igf1、或在野生型小鼠鞘内注射IGF1中和抗体,均显著抑制了PNI第14天后的疼痛自发缓解。相反,在野生型小鼠鞘内注射IGF1显著增强了疼痛自发缓解。

以上结果表明,CD11c+小胶质细胞中升高的IGF1对于疼痛自发缓解是必要的。

图2:CD11c+小胶质细胞中的IGF1对于疼痛自发缓解的必要性

髓鞘吞噬导致CD11c+

小胶质细胞的增加

那么,什么导致了CD11c+小胶质细胞的增加?研究人员发现足底注射saporin-CTB(损伤有髓神经纤维)导致了脊髓CD11c+小胶质细胞的增加,而足底注射saporin-IB4(损伤无髓神经纤维)则没有。且PNI导致CD11c+小胶质细胞表达吞噬相关基因。因此,研究人员猜想CD11c+小胶质细胞的增加可能与吞噬髓鞘相关。

分离PNI后的CD11c+小胶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人员发现该细胞对髓鞘的吞噬显著升高;免疫组化显示PNI后MBP与Venus(显示CD11c表达)、CD68(显示溶酶体)共标;电镜图片显示吞噬了髓鞘颗粒的CD11c+小胶质细胞。脊髓中注射髓鞘碎片导致了CD11c+小胶质细胞的增加。

另外,与髓鞘吞噬相关的Axl在CD11c+小胶质细胞中显著升高。敲除Axl显著降低了CD11c+小胶质细胞数量和Igf1的表达,且抑制了疼痛自发缓解。

因此,以上结果表明,Axl可能通过髓鞘吞噬导致CD11c+小胶质细胞的增加。

图3:Axl导致CD11c+小胶质细胞的增加

特异性去除CD11c+小胶质细胞

导致疼痛复发

PNI第35天后,逃避阈值已恢复至基线水平。此时,研究人员利用Itgax-DTR-GFP小鼠特异性去除CD11c+小胶质细胞后,逃避阈值显著降低,即疼痛复发。

类似地,利用Cx3cr1CreERT2;Igf1flox/flox小鼠在PNI第37、39天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中的Igf1、或在野生型小鼠鞘内注射IGF1中和抗体,均导致了疼痛复发。

图4:在PNI疼痛自发缓解后去除CD11c+小胶质细胞导致疼痛复发

总 结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CD11c+小胶质细胞通过IGF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后期发挥抑制疼痛的作用,达到疼痛自发缓解。这种自发缓解并不是病理状态的消失,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对CD11c+小胶质细胞和IGF1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产生疼痛治疗新靶点。

与过往研究充分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致痛”作用所不同,该研究揭示了还存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小胶质细胞亚群,为小胶质细胞的异质性提供了证据,也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图5: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不同小胶质细胞亚群

作者:brainnew神内神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中国将规范化诊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为规范和提高国内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诊疗水平,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神经内科医师培训大会上,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心正式成立。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损害或疾病累及到躯体感觉系统后引起的疼痛,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两种。专家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具破坏性,给患者带来无法忍受的痛苦。患者常见的感受是“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疼

二甲双胍或可治疗腰部神经根病疼痛

亚利桑那大学的Magdalena Szkudlinska博士在内分泌学会年会上报告的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46例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腰部神经根病患者的疼痛评分,比94例未服二甲双胍的对照患者(含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降低了1.85分(评分范围为0~10分)。两组受试者服用镇痛药物的数量相似,无1例患者合并外周神经病或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已有研究者利用动物模型开展了机制研究。人们已发现,A

Lancet Neurol:成人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推荐意见需修订

背景:本文所涉及的新药疗法、临床试验及评价证据质量的标准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最新循证推荐级别相一致。根据一项基于GRADE(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评估体系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我们修订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专业委员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推荐意见。方法:在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间,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专业委员会做了一项关于口服及局部用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双盲研究

Anesthesiology:外周神经损伤可损害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下行抑制系统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所激发或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条件有害刺激,可以使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功能受到抑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对大鼠实施L5–L6 脊神经结扎(SNL)后,外周神经损伤是否会损害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下行抑制系统。   本研究通过在大鼠皮下注射辣椒素,来检测伤害性刺激诱发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自噬的参与以及高压氧对其调节的展望

 1.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痛发病率高,患病率约为3.3%~8.2%,并且严重缩减患者的健康寿命年。而当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并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超过2/3的患者不能获得有效减轻疼痛的治疗。不可否认,疼痛,尤其是难以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外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