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MRI技术揭开脑型疟疾患儿致死关键原因---脑水肿!

2015-04-13 陈说 译 MedSci原创

一直以来,非洲地区患有脑型疟疾的儿童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始终都保持在15%-25%的范围内。而导致死亡的关键原因和致病因素至今尚不明确,但结合临床的病理检查,我们发现患儿脑部严重的水肿导致其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 2009年,我们在非洲成功地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来研究脑水肿在非洲儿童致命的脑型疟疾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我们对那些已经确诊为脑疟

一直以来,非洲地区患有脑型疟疾的儿童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始终都保持在15%-25%的范围内。而导致死亡的关键原因和致病因素至今尚不明确,但结合临床的病理检查,我们发现患儿脑部严重的水肿导致其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


2009年,我们在非洲成功地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来研究脑水肿在非洲儿童致命的脑型疟疾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我们对那些已经确诊为脑疟疾的儿童(包括已出现视网膜病变的)进行统计,当他们入院时已出现持续昏迷的,我们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并详细地记录他们的临床症状及病变发展过程。


图1 疟疾的儿童MRI扫描图

结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们挑选的348例脑疟疾的患儿中,有168例符合纳入标准,我们对其进行所有的调查后,并将调查结果纳入分析处理。调查发现,共有25名儿童(15%)死亡,其中21人(84%)在入院时作磁共振检查已发现存在严重的脑水肿的现象。相比之下,在幸存的143名患儿中,有39名(27%)在磁共振检查中发现曾经也有过严重的脑水肿的现象。经过连续的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这些曾经有过严重的脑水肿的的幸存患儿都出现了脑容量减少的征象。

结论:
研究表明,死于脑疟疾的患儿普遍出现严重的脑水肿现象,而那些幸存患儿中出现脑水肿却十分罕见,这一研究表明,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脑疟疾患儿死亡的致命因素。在那些幸存的患儿当中,他们的病情发展史表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仅仅是出现过短暂性的脑部水肿。而这正是他们最终幸存下来而没有死亡的主要原因。

原始出处:

Karl B. Seydel, Et al.Brain Swelling and Death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Malaria.N Engl J Med 2015; 372:1126-1137March 19, 2015DOI: 10.1056/NEJMoa1400116


本文系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要先获得授权,并附原文链接。谢谢!

作者:陈说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疟疾药物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资料来源: Rick Fairhurst在本期《科学》(Science)杂志中,有两个研究小组报告了新出现的疟疾药物青蒿素抗药性背后的分子机制。由Judith Straimer领导的一个小组证实,疟原虫K13基因中的“推进器突变”造成了该抗药性。由Sachel Mok和同事所撰写的第二份报告对抗药疟疾中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检查并得出结论:这些突变可帮助疟原虫修复蛋白并延缓其发育。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在

国产抗疟新药已在科摩罗成功试验

境外媒体称,尽管美国海军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正在研发针对疟疾的疫苗,中国这个月却试验性地在一个相对较大的非洲人群中治愈了疟疾。 据香港中美聚焦网站12月10日报道,在科摩罗这个贫困的非洲东海岸岛国,疟疾一直长期流行。这种疾病能导致人出现高热、全身疼痛,极少数会引发脑型疟疾而死亡。 这个月,一家中国公司用一种新药--复方青蒿素哌喹片(粤特快)--成功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试验。通过在科摩罗全

Cell:肠道菌帮助机体抗击疟疾

发表在著名科学杂志Cell的一项新研究中,Miguel Soares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肠道菌群中特异性细菌组分可以触发自然防御机制,高度保护预防疟疾传播。在过去的几年里,科学界开始意识到人类与居住在肠道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处于共生关系。 这些微生物作为肠道菌群,不一定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反而可以影响多种生理功能,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一些特定菌株包括大肠杆菌是人类肠道的常住菌群,其表面表达糖分

Retrovirology:我国发现疟疾感染有利于HIV储存库清除

讯(记者徐平鸽)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研究组在对疟疾和艾滋病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建立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恒河猴模型,以模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疟原虫的共感染。基于该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前提下,疟疾感染有利于SIV病毒储存库的清除,并初步阐述其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逆转录病毒学 (Retrovirology)杂志上,

Retrovirology:疟疾感染有利于HIV储存库清除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研究组在对疟疾和艾滋病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建立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恒河猴模型,以模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疟原虫的共感染。基于该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前提下,疟疾感染有利于SIV病毒储存库的清除,并初步阐述其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逆转录病毒学 (Retrovirology)杂志上,该杂志是病毒学的一类

Lancet Haematology:儿童红细胞性状与疟疾风险相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员已经确定,某些儿童血红细胞特征可以增加或减少罹患疟疾的风险。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制造未来新的抗疟疾药物和抗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