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Diabetes Endo:生长激素治疗对早产儿成年后血压、血脂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2017-11-02 zhangfan MedSci原创

研究认为,对于早产后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其成年后血压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显著变化,但血脂略低于常人

生长激素治疗可降低血压和血脂浓度。近日研究人员针对因早产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开展为期5年的研究,考察生长激素治疗对血压、血脂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研究在荷兰开展,参与者因早产接受每日1 mg/m2的生长激素治疗,治疗至成年后终止。在停止治疗后、6个月、2年以及5年进行评估,比较治疗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风险差异。

研究招募199名患者以及285名对照者(对照组早产但未接受生长激素治疗)。治疗停止后6个月分析显示,治疗组的收缩压短暂的由113mmHg上涨至116.92mmHg,舒张压由62.19 mmHg 上涨至66.51 mmHg;治疗终止后5年,治疗组平均收缩压为109.2mmHg,舒张压为63.4 mmHg与治疗终止时相近。治疗终止后5年的血脂浓度未有显著变化(p值0.09-0.21)。停止生长激素治疗对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没有影响。治疗终止后第5年,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4.21 vs 4.66 mmol/L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8 vs 2.85 mmol/L)含量略低于对照组,但血压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终止后第5年,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其血压、血脂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早产未接受治疗但其后发育正常的患者相比,未见显著差异。

研究认为,对于早产后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其成年后血压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显著变化,但血脂略低于常人。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EJM:阿司匹林在早产先兆子痫高危妊娠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早产先兆子痫高危妊娠中的应用

预测早产?MIT团队找到新方法

全球超18%的婴儿属于早产儿(不足37周妊娠期就出生了),他们中有很多死于新生儿时期,还有不少面临包括视力、听力受损、心脏或肺部缺陷等在内的伤残。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可靠的方法预测早产。现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新方法,有望打破空白。他们在早产高风险的孕妇的宫颈粘液中发现了微妙差异,并证实可以通过分析孕妇的宫颈粘液预测早产的风险。这一最新研究有望为医生提供有效信息,从而提早干预

New Engl J Med:科学家找到6个与妊娠早产相关的基因,它们是……

在我国,大概有5%~15%的妊娠女性会出现“早产”现象,即在怀孕未满37周分娩婴儿,其中约15%的早产者死于新生儿期。医学上一致认为,早产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30%~40%的比例。

Ann Neurol:孕期抗癫痫药物对胎儿发育以及早产的影响

研究认为,对于孕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女性,无论其是否出现癫痫发作指征,均会导致早产或低胎龄风险升高

Plos Med:有早产史的女性应用孕酮阴道栓对新生儿患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影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好发于早产儿,是早期死亡和患病的主要原因。孕激素撤退,无论是实际性还是功能性的,被认为是分娩发动的必要条件。应用阴道孕酮栓是否可以降低早产及新生儿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

WHO报告:我国每年200多万早产儿出生

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WHO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显示,每年有1500 万名婴儿出生过早,每10名新生儿就有超过1例早产,中国早产儿数量居世界第二。随着全面二胎实施,高龄产妇增多,我国早产儿呈现着更加严峻的上升趋势。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医疗机构对于超低出生体重儿和超早产儿的治疗预后差异很大。日前,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知名新生儿专家和近150位新生儿重症监护领域医学同仁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