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医生关注的是什么?

2017-10-07 Jimmy 医信妇儿频道

据媒体报道,由于家长认为“新生儿黄疸不过是小问题”,不顾医生住院建议,强行要求黄疸值较高的新生儿出院,三天后,孩子变成“小金人”,差点命丧黄疸。


据媒体报道,由于家长认为“新生儿黄疸不过是小问题”,不顾医生住院建议,强行要求黄疸值较高的新生儿出院,三天后,孩子变成“小金人”,差点命丧黄疸。

案例回顾

该患儿出院时出生第二天便被发现黄疸较高,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家长拒绝。出院时孩子胆红素280umol/L,黄疸未退,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病(G6PD,俗称蚕豆病)

3天后,患儿再次因高胆红素血症、G6PD入院,经皮胆红素值为520umol/L,全身皮肤呈金黄色,像个“小金人”,偶有四肢抖动,测血中总胆红素高达518umol/L,比普通黄疸患儿高了2倍。

院方立即予蓝光治疗和换血治疗。3个多小时后,患儿换血顺利结束,暂无任何不良反应,体内胆红素降到200umol/L。



经过一周观察,目前患儿已恢复健康,顺利出院。

新生儿黄疸是小问题吗?

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黄疸确实是小问题,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一般持续3周左右会逐渐消退,最关键的还是多吃多排,很好护理。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3天出现,4-7天达高峰,程度轻,呈亮黄色。

但遇病理性黄疸时,往往就不是可以忽略、家庭护理处理的“小问题”了。比如以上案例,该院新生儿科陈慧主任就表示,根据该患儿当时情况是急需换血治疗的,如果不及时换血,胆红素会进入大脑,导致胆红素脑病,对孩子的智力和今后的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科医生最担心的问题,偏偏又是家长们不清楚、容易忽略的情况。

在《中华儿科杂志》2010年公布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指出了发生中毒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有: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脓毒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



专家共识中还谈到具体高危因素有主要危险因素、次要危险因素和危险性降低的因素,其中主要危险因素就涉及到了案例中的情况:



患儿在出生第二天即出现黄疸,估算时间大致满足主要危险因素的第二条“生后24h内发生黄疸”,同时还患有“其他溶血病(如G6PD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仍任性认为“黄疸是小问题”,坚持出院,医生千万多拦着,实在拦不下来必须要做充分的知情告知。哪怕冒着被家属认为是“危言耸听”的情况下,为了孩子的健康,儿科医生有时候也不得不受委屈。

顺便把其他两种因素也截图给大家温习一下。



目前二孩政策放开,年龄≥25岁的母亲越来越多,高龄妈妈诞下的宝宝也是需要各位医生更加关注的重点。

除了高危因素外,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在具体什么情况下需要干预呢?下图就是一个较为清晰的图表。

《美国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2004)》和我国《新生儿黄疽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014)》都将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分为高危、高中危、低中危、低危4个区, 其中>95百分位为高危区,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应予以干预。



换血治疗

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生。

根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手段主要有三:光疗、换血、一些药物的辅助治疗。



此处划重点——

光疗被评价为最常用、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换血疗法一般用于光疗失败、溶血症或已出现早期胆红脑病临床表现者。

TSB与白蛋白(Alb)比值(B/A)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干预决策的参考。

我们再温习一下换血中应注意的问题:
  • 换血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 注意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血钙、血常规。
  • 换血时需等容量匀速地抽出和输入血液。一般控制全程在90—120 min内。
  • 换血后可发生TSB反弹,应继续光疗,并每4小时监测TSB。如果监测TSB超过换血前水平应再次换血。
最后的叮嘱

新生儿黄疸在多数情况下小问题,但一旦碰上大问题,可不是家长能够识别出来的。普通人和医学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壁垒,虽然目前互联网资讯发达,人们获取科普知识的门槛越来越低,只是网络说法是否靠谱,自己还需多方辨识。

如果临床医生强烈要求黄疸儿住院,不理解的家长尽可能跟医生认真沟通,做到了解病情,理解医生的建议内容和根据。

毕竟要记得,医生和家长终归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方向都是朝着孩子健康而去,该听医生时,还是要听的。“小金人”痊愈了,是万幸,只盼不会再有这种因自以为是而让孩子健康涉险的新闻。

作者:Jimm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7-11-30 董海鹏

    重视新生儿黄疸.不要过度治疗

    0

  2. 2017-10-09 1391e9f2a7m

    很多人都自以为事.学习了

    0

  3. 2017-10-08 童小孩

    谢谢

    0

相关资讯

Lancet:连续血糖监测对患1型糖尿病的孕妇血糖控制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患有1型糖尿病的孕妇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可能达到最佳血糖控制,但该孕妇人群的新生儿预后尚不理想。Denice S Feig及其同事对持续血糖监测(CGM)对母体血糖控制和产科及新生儿健康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

新生儿败血症,怎么预防?医生说了这4招!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在新生儿期,致病的细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当中,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发生率约为0.1%-0.8%,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部分患儿通过血培养可获得阳性细菌结果。为什么会得新生儿败血症?1·易感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尤其是早产儿,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使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

Lancet:I型糖尿病孕妇动态血糖监测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结局

研究认为,对于I型糖尿病孕产妇,有效性的动态血糖监测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结局

Rheumatology (Oxford):产前暴露于抗疟药可降低心源性新生儿狼疮风险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产前暴露于抗疟药会降低心源性而非非心源性新生儿狼疮风险。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产前暴露于HCQ会降低心源性新生儿狼疮风险。本研究旨在评估产妇妊娠期摄入抗疟药(AM)是否会降低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新生儿狼疮风险。方法:本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入组标准为:1984年1月1日~2013年10月1日出生的连续儿童,其母亲为CTD并且抗Ro和/或抗La抗体阳性。总共筛查了3

JAMA Psychiatry:恐慌症、焦虑障碍不影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主要结局

已有的数据显示,产妇恐慌障碍或广泛性焦虑障碍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然而,由于注册中心可能没有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比如药物治疗和产妇物质滥用,因此,结果可能并不准确。

KK疾病百科:十个宝宝八个黄,新生儿黄疸要不要紧?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的问题,引起血中胆红素(胆红素就是让我们觉得孩子皮肤发黄的一种物质,医学名称为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肉眼可以觉察的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为特征的情况,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