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Total Environment:PM2.5的空间分布与男性肺癌的发病率

2017-10-13 翱宇 癌度

天气渐冷……当然这并不是“冷”的问题,还有一个事儿那就是PM2.5,当天空灰蒙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问题:“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是否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天气渐冷……当然这并不是“冷”的问题,还有一个事儿那就是PM2.5,当天空灰蒙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问题:“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是否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一篇最新发布的文献正在尝试解答这一问题,通过卫星研究2010至2015年期间PM2.5的空间分布,以及PM2.5的过度暴露所引起的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除去中国北方偏远的地区外,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从西部地区至东部地区显着增加,这种空间格局与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一致,PM2.5的浓度水平与肺癌发病率显着相关。

这一研究使用数据模型,综合多个参数来预测中国各省市的男性肺癌发病率,下图是2010年至2015年的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男性肺癌发病率显着高于西部地区。红色区域的发病率是蓝色区域发病率的4倍。

综合排除多个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吸烟、年龄、饮食等,东部地区的男性肺癌发病率与PM2.5的分布是否有关系呢?

这一研究做了分析,如果要看2015年男性肺癌的发病率与PM2.5的关系,可以分析2007年至2015年这8年时间PM2.5在各个省市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其实高浓度PM2.5的空间分布与男性肺癌发病率增高是很一致的。

下图是八年时间的PM2.5在中国各省市的分布情况,也就是综合八年时间的PM2.5分布而绘制的空间分布图。





第一张图就是2002年到2010年这8年时间中PM2.5的综合分布情况;

第二张图统计的是2003年至2011年PM2.5的空间分布情况。

如上图所示,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地区的PM2.5分布是红色,是浓度非常高的地区,而且历年都是如此。在中国的北部、西南地区PM2.5的浓度相对较低。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失去控制,如果吸烟或者PM2.5的高浓度暴露,就会不断损伤肺部的细胞,导致肺部细胞凋亡等,使得肺部细胞不断进行分裂来补充受损的细胞,在这个过程就增加了肺部细胞发生突变的频率,导致肺部癌症的发病率增高,这就是PM2.5和肺癌高发病率的直接关系,这是很确凿的逻辑。

之前还有所谓的“专家”跳出来说PM2.5与肺癌没有关系,我们也不需要去过度暴露在高浓度PM2.5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真正证明它确实影响了肺癌的发生,而且现在这样的“专家”越来越少了。

现在国家正在加大的环境治理,包括关闭能耗较大的工业,倡导绿色出行,这些都可能会逐步缓解PM2.5环境污染。

原始出处:

作者:翱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Redox Biol:苯并a芘(BaP)促进肺损伤—通过磷脂酶A2依赖方式改变体内和体外脂质代谢。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PM2.5)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有研究者对PM2.5引起的炎症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并将它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Redox Biol》上。他们将收集自中国北京的PM2.5通过气管内灌注到大鼠体内,并通过肺功能评估和HE染色来反映急性肺损伤。

ATMOS ENVIRON:通勤路上的你可能遭遇了更多PM2.5

现代生活中,奔忙在路上的上班族们难免和交通尾气来个亲密接触。不少报导显示交通尾气对人们健康有负面的影响,但是至今为止,很少有研究直接设身处地地在车内测量空气污染程度,对于日常通勤中人们在交通尾气中的暴露情况也知之甚少。

Environ Pollut:PM2.5对正常和敏感型COPD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

尽管临床、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已经逐渐对有关空气污染颗粒物(PM)对人类健康有害影响的潜在机制得到更多的了解,但目前仍需要对相关的细胞系统进行体外研究。

Circulation:复旦大学研究发现空气净化器能有效减少PM2.5对人体的伤害

由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轻学生采取的一项研究显示:暴露于高浓度的空气污染会增加应激激素水平和负面的代谢变化。相关文章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上,该研究表明空气净化器似乎能减轻负面影响。

Part Fibre Toxicol:长期吸入PM2.5人会变得越来越傻,为什么?

PM2.5(颗粒物≤ 2.5μm)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M2.5与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相关。目前有限但不断增多的证据表明,PM2.5暴露可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炎症、突触功能障碍和认知退化。然而,PM2.5暴露导致突触和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却尚未清楚。研究选择C57BL/ 6小鼠每隔一天接受一次PM2.5(1 和5 mg/kg bw)口咽吸入,共处理4周。

Circulation:PM2.5可致人体应激激素升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带领硕士研究生李慧楚、副研究员蔡婧,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PM2.5暴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促进机体的脂类氧化以及糖类和氨基酸的代谢,进而产生血压升高、炎症反应等现象,危害心血管健康。该发现为防治PM2.5相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循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