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科室】
神经外科
【基本资料】
患者,男,43岁
【主诉】
右上肢活动不灵1月余,伴走道不稳7天
【现病史】
患者缘于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活动不灵,表现为右手精细活动差,伴右上肢疼痛,未在意,未予治疗。于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无肢体活动不灵,无头晕、恶心、呕吐。患者病程中无视物双影、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影像图片】
【影像表现】
右侧小脑见圆形低密度影,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及高信号,FLAIR呈稍高及稍低信号,DWI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大小约2.4X2.7cm,周围见少许片状水肿影。
【病理诊断】
胶质母细胞瘤
【本例分析】
本例中年男性,右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病灶大部分呈囊性,增强扫描可见壁强化,未见明显壁结节及流空血管影,需要考虑到高级别胶质瘤伴囊变、转移瘤伴囊变,患者没有原发肿瘤病史,所以首先考虑高级别胶质瘤。
【病例小结】
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年龄多较大,国外有研究显示65~75岁是一个高峰,成人好发于额叶,儿童好发于脑干,多为单发,偶有多发者。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分类中属于IV 级星形细胞瘤,伴有分化好的胶质瘤成分称为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不伴有分化好的胶质瘤成分则被称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的部位、侵犯的结构以及其占位效应相关,多表现为头痛、头晕、精神神经等症状。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学特点为瘤组织内见明显坏死灶,周围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间质内小血管明显增生呈花蕾状、肾小球样,或形成弯曲长带状; 瘤细胞常呈多形性,以多核巨细胞常见,故常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由于肿瘤细胞高度间变和不成熟性,新生血管结构不良,易致血栓形成,引起肿瘤中心部分血供中断而发生坏死囊变或发生血管破裂出血。因此肿瘤具有影像表现具有多形性的特征。
Watanabe 等认为胶质母细胞瘤,T2WI的典型表现为中央高信号核心( 相对于囊变坏死) ,围以一等信号边缘( 相当于活的肿瘤组织) ,和周边的指状高信号( 相对于有孤立肿瘤细胞浸润的水肿脑组织)。其他表现有: ①MR 表现为短T1、短T2信号,提示出血。②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界多不清。③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发现时病灶体积一般较大,故其占位征象明显,表现为患侧侧脑室受压、变小,甚至消失。也可侵犯侧脑室,在侧脑内形成肿块。④病灶周边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以脑白质区明显,多呈指样或火焰样。⑤肿瘤常累及两个脑叶或邻近结构,多侵及胼胝体、基底节及脑膜,病变跨胼胝体生长,当肿瘤跨胼胝体生长到对侧大脑半球时,呈“蝴蝶”征或“珊瑚”征。本病例为中年人,发生于右侧小脑半球,病灶以明显囊变为主,出血少见,壁环状强化,少见。
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单发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一样病情进展较快,增强亦可见环状强化,但多数转移瘤边界一般较清。T2WI /FLAIR与T1WI 增强前后对照肿瘤的“假缩小征”及“瘤外浸润征”有助于二者的鉴别。原发肿瘤病史更有助于它们的鉴别。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T2WI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为其较具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水肿较轻,占位效应较轻,病灶信号多均匀,瘤内坏死囊变少见。增强后多呈团块状或分叶状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囊变坏死常见,瘤内可见出血,水肿和占位征象明显。3、血管母细胞瘤,常见类型为大囊壁结节性,结节明显强化,囊壁不强化;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明显强化,可见大量流空血管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