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tension:再不减肥,小心高血压找上门!来自90万国人20年研究的提醒

2018-06-15 英硕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这两天,我国学者又在《Hypertension》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观察20年(1995~2014)来,超过90万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年龄跨度为7~17岁)的血压水平,得出结论——超重和肥胖可增加此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这两天,我国学者又在《Hypertension》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观察20年(1995~2014)来,超过90万超重和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年龄跨度为7~17岁)的血压水平,得出结论——超重和肥胖可增加此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什~么~,肥胖的魔爪竟然又伸向了祖国的花朵!既往研究已证实儿童高血压可进展为成人高血压,且前者是后者的最强预测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可能是儿童高血压的病因。

可怜的孩子们,如果他们知道这些,会不会放下手中的鸡腿、可乐和汉堡。

但似乎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悲观。

很多国家(塞舌尔、韩国、日本、伊朗、美国等)发现尽管近些年孩子们的超重和肥胖率增加,但高血压的总体趋势却是下降的,比如塞舌尔研究发现肥胖儿童比例从1998年的5.5%增加至2006年的8.5%,但血压却下降了3 mmHg。我国尚缺少这方面的数据,于是Dong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中国数据。

研究人员共纳入5个国家连续横断面调查的数据,共943128名学龄期儿童/青少年,年龄介于7~17岁。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MI)定义超重和肥胖(图1),用水银血压表测量血压。经过研究后得出如下结果:


图1 各年龄段超重和肥胖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定义为超重或肥胖,比如2岁男孩,BMI超过18.41kg/m2为超重,超过20.09 kg/m2为肥胖

1.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幅度超过高血压

表1 1995~2014年超重、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率



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见于2010年,最低见于2005年,收缩压自1995年至2005年平稳下降,随后至2014年逐渐上升。这种增幅趋势同样见于舒张压、男性、女性。


图2 1995~2014年7~17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HBP)、收缩期高血压(SHBP)、舒张期高血压(DHBP)、超重、肥胖患病率趋势图,A为男性,B为女性

2.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BMI成正相关

研究将7~17岁儿童/青少年分为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分别采集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这5年的收缩压、舒张压数值,根据图表发现1995~2014年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升高伴随BMI增加,尤其以超重组最为显着(图3、图4)。


图3 1995~2014年7~17岁儿童/青少年在不同BMI组SHBP和DHBP水平, A、C为男性,B、D为女性


图4 1995~2014年7~17岁儿童/青少年在不同BMI组HBP、SHBP和DHBP患病率, A、C、E为男性,B、D、F为女性

3.因超重/肥胖致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增加

根据数据分析,1995~2014年7~17岁儿童/青少年因超重\肥胖致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明显增加(表2,图5),不论男性、女性、收缩压还是舒张压。(说人话),也就是因为超重/肥胖引发高血压的人群在所有高血压人群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表2 1995~2014年7~17岁儿童/青少年因超重\肥胖致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图5  1995~2014年7~17岁儿童/青少年因超重\肥胖致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变化趋势,A为HBP,B为SHBP,C为DHBP

4.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与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幅度不一致

因超重\肥胖致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随时间明显增加,但整体高血压患病率并未对应增加,可能与其他干预因素有关,如盐摄入量减少、高出生体重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应减少盐摄入,多参加体育锻炼。

以前都以为什么“死肥宅”,什么“躺尸”特指成年人,原来连孩子都不能幸免,周末一定要带窝在家里,带着孩子到户外运动,吃健康食物,不仅有利于身体,增进了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一举两得。

原始出处

作者:英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8)
#插入话题
  1. 2019-01-29 feather89
  2. 2018-06-17 aa6081

    正努力减肥中.虽然不是很胖

    0

  3. 2018-06-17 liuchuan1982

    超重和肥胖可增加此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0

相关资讯

Hypertension:Nox细胞亚定位、蛋白质过氧化和ER应激反应的相互作用在高血压中的作用

目前认为血管Nox(NADPH氧化酶)驱动的活性氧产生和内质网(ER)应激与高血压相关。但是,这些过程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Livia L. Camargo等人推测Nox亚型的特殊细胞亚定位,促进氧化和ER应激,进而影响高血压的氧化蛋白质组和血管功能。利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开展研究。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检测VSMC增殖,同时用肌动扫描法检测易发中风的SHR动脉的血管

JAMA:中国高血压防控任务艰巨:因高血压死亡人数全球领先,中风是我国首位死因

JAMA杂志的“可视化健康”信息图揭示了从1990年至2016年高收缩血压导致的全球死亡趋势趋势。

Hypertension:外泌体及其含有的Y RNA片段可减轻AngII诱导的终末器官损伤

高血压常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异常。心内膜源细胞的外泌体(CDC-exo)及其最组成最丰富的小RNA——Y RNA片段EC-YF1,在心肌梗死后发挥治疗作用。Linda Cambier等研究人员在长期注射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的心肌肥大和肾损伤模型中研究CDC-exo和EC-YF1的作用。经过2周的AngII处理后,多次予以CDC-exo或EV-FY1治疗。结果发现,AngII诱导的收

年轻时低血压,人到中年为什么就高血压了呢?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女性年轻时低血压,中年后好像一两年就变成了高血压,个别女性对此难以接受,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JAHA:高血压人群对高原反应的血压变化研究

高血压人群对高原低压低氧的急性暴露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由于血压的高敏感性还是血压水平的上移导致尚属未知。本研究纳入了55例中度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双盲分成安慰剂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组,对其在海平面水平和3260m海拔高度进行了心肺运动试验。分析结果发现高海拔不仅使血压上移了8mmHg(P<0.01),同时也使每分钟收缩压变陡了0.4 mm Hg/mL/kg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青年高血压背后的故事

患者青少年男性,15岁,以“发作性头晕、头痛半年,加重1个月”主诉入院。半年前患者头晕、头痛发作时就诊于当地医院,测右上肢血压180/100mmHg,心率80次/分,给予“硝苯地平30mg/d、吲达帕胺2.5mg/d”治疗后,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症状消失。1周后上述症状再次发作,血压升高至170/100mmHg,加量硝苯地平30mg/次,2次/天,血压下降至130/80mmH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