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不同水平非药物干预对手足口病的影响

2023-03-20 小文子 MedSci原创

严格NPIs可能对减轻手足口病有显著的有益作用。

COVID-19疫情期间,非药物干预(NPIs)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新冠肺炎的传播,也减少了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如流感、水痘、肺炎等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明显减少。BMC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程度NPIs对广州手足口病(HFMD)的影响。

研究人员收集广州市2015-2021年每周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和病原体信息。将2020年和2021年观察到的手足口病病例数与2015-2019年同期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然后,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分析评估NPIs对手足口病的影响,如社交距离、停课、社区管理和佩戴口罩。还研究了按性别、儿童群体和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亚型划分的不同亚组的影响。

结果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224例和36353例,较2015-2019年同期平均病例数分别下降80.80%和15.06%。在严格使用NPIs期间,手足口病病例数量显著下降(相对变化:69.07%,95%CI:68.84%~69.30%)。与未封锁的预期病例相比,严格封锁期的减少幅度大于常规控制期(98.01%,95%CI:97.84%~98.17% VS 62.78%,95%CI:62.52%~63.04%)。男性和女性的结果相似。

随着封锁放松,手足口病发病率在2021年反弹至历史水平。在三组儿童中,幼儿园或托儿中心儿童的手足口病个案减少幅度最小(幼儿园或托儿中心儿童:55.50%,95%CI:54.96%~56.03%;居家儿童:72.64%,95%CI:72.38%~72.89%;其他:74.06%,95%CI:73.19%~74.91%)。

研究表明,COVID-19流行期间,严格NPIs可能对减轻手足口病有显著的有益作用。然而,随着NPIs不严格时,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有所反弹。在日常预防中加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个人卫生的监督,可能是抑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原文出处:

Keyi Wu, Xiaowei Ma, et al, Efects of diferent levels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on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Guangzhou,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022,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2-14850-x.

作者:小文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23-03-20 ms6000002119439055

    手足口

    0

  2. 2023-03-20 医鸣惊人

    认真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江西省疾控中心:4月份应重点防范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

四月春暖花开,气温升高,踏青出游正当时。然而,早晚温差较大,一不小心就会感染传染病。为此,江西省疾控中心发布疾病预防提示,4月份市民们应重点防范手足口病、流感、风疹、百日咳等传染病。手足口病进入流行季五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以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五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当下手足口病进入流行季,家有宝宝的家

让我们向这对好基友SAY NO

一文读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紧急提醒!手足口病出现新症状 近期进入感染高发季 一定要小心...

提到手足口病,大家都不陌生。一般的手足口病往往是发生在手足口等部位且治愈难度不大。而近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感染科接诊了一名2岁多的小女孩,她的手足口病情况却引起了大家的格外关注。她四肢、躯干、胸背部布满了疱疹,并且发着高烧,没有食欲,还不停地流口水,吵闹不安,最终医生给出的疾病诊断是:CV-A6型手足口病。新闻截图南京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目前,CV-A6型手足口病流行并不多,这种新型手足口病和普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专家建议重视疫苗接种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专家表示,对于手足口病,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式是接种疫苗,做好预防。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得不知!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做好防护很重要~

孩子得了这些病,不吃药“硬抗”着到底好不好?

只要家长能够细心护理、对症治疗,自限性疾病一般都可以自愈,但如果家长无法正确判断或者症状严重时,还是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