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支架VS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0年研究结果

2016-03-18 MedSci MedSci原创

在颈动脉血管内膜切除术vs支架的试验中,考虑到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的主要复合终点,或任何之后4年的随访中发生同侧卒中的风险时,我们发现支架组与手术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将随访时间延长到了10年。

在颈动脉血管内膜切除术vs支架的试验中,考虑到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的主要复合终点,或任何之后4年的随访中发生同侧卒中的风险时,我们发现支架组与手术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将随访时间延长到了10年。


颈动脉狭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支架或动脉内膜切除术组,在117个中心每6个月评估一次结局,时间长达10年。评估主要复合终点,及围手术期后同侧卒中。

10年的随访期间,2502名患者的主要复合终点无显著差异,支架组(11.8%; 95% CI, 9.1 to 14.8),动脉内膜切除术组 (9.9%;95%CI,7.9到12.2),风险比(1.10; 95% CI, 0.83 to 1.44)。考虑到长期主要复合终点,围手术期同侧卒中发生率为支架组6.9% (95% CI, 4.4 to 9.7),手术组5.6% (95% CI, 3.7 to 7.6),(风险比0.99; 95% CI, 0.64 to 1.52)。分别分析了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考虑任何一个终点时,无明显组间差异。

在10年的随访中,考虑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和之后的同侧卒中,我们没有发现支架组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术后发生同侧卒中也没有差异。

原始出处:

Thomas G. Brott, M.D., George Howard,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for Carotid-Artery Stenosis,N Engl J Med 2016;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CC:依维莫司洗脱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VS)在中国应用可行

依维莫司洗脱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VS)是为了与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在1年时有可比性结果而设计的,以改善长期预后。无论BVS的1年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劣于当前代药物洗脱支架的证据还尚未建立。中国使用已经批准的BVS一项随机试验中,旨在评估BVS的造影效果和BVS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符合条件的患者有1或2个的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BVS或钴铬依维莫司洗脱支架(CoCr-EES)

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图)

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JAMA Surg:为何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术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背景目前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疾病原因推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然而,防止支架的原因或许是导致民众出现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指征是否为导致民众出现MACE的主要危险因素。 设计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参与人员均于2000.1.1-2010.12.31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在2年内接受非心脏手术。研究人员使用逻

NEJM: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不劣于动脉内膜切除术

先前的临床试验表明,以捕捉和栓子清除装置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栓塞保护”)是平均或高风险手术并发症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方法。原始出处:Kenneth Rosenfield,Jon S. Matsumura,Seemant Chaturvedi,Randomized Trial of Stent versus Surger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St

JACC:冠状动脉支架植入1年内,其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接受非心脏手术(NCS)的冠状动脉支架患者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但这一发现是否反映一个独立的关联是不确定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之前接受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和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及出血之间独立的关系,以及这种关联与支架置入到NCS之间时间的关系。该研究在2011年至2006年之间进行,共纳入了梅奥诊所(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24,313例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