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插管,麻醉医生在ICU还能做什么?

2016-11-19 Alex 医学界麻醉频道

ICU

香港有两套并行的体系对 ICU 医生进行培训和认证,一是香港麻醉科医学院下设的危重病学科,另一个是香港内科医学院下设的深切治疗科。目前内科医学院培训出来的 ICU 医生已经占据主要地位。而香港中文大学则设立有麻醉与深切治疗系(A&IC),麻醉和重症医学的关系体现得更加紧密。然而,在目前中心 ICU 剧烈扩容,专科 ICU 设立极为火爆之时,麻醉似乎与重症医学的关系愈发疏远。在有些医院,IC

香港有两套并行的体系对 ICU 医生进行培训和认证,一是香港麻醉科医学院下设的危重病学科,另一个是香港内科医学院下设的深切治疗科。目前内科医学院培训出来的 ICU 医生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而香港中文大学则设立有麻醉与深切治疗系(A&IC),麻醉和重症医学的关系体现得更加紧密。


然而,在目前中心 ICU 剧烈扩容,专科 ICU 设立极为火爆之时,麻醉似乎与重症医学的关系愈发疏远。在有些医院,ICU 和麻醉合作并不密切,或者说,合作并不恰当,该 ICU 医师完成的却推给了麻醉科医生,麻醉医生应当参与的工作却让 ICU 医师独当一面。


ICU的哪些情况应找麻醉科?


① ECMO 应用


镇痛管理


部分困难气道


经历大型外科手术的患者应当定期找麻醉科进行会诊,进一步制定监护方案


在特殊患者身上进行镇静镇痛等操作


中国现在有很多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已经具备进行镇静的能力,一般的镇静镇痛治疗不需要找麻醉科。但千万不要因为面子或麻烦而不找麻醉,或许麻醉医生能提供更恰当合理的镇静镇痛方案。中国仍有部分医院的 ICU 医生并没有接受规范化、国际化的麻醉学培训,这时就更需要麻醉医生的帮助,而不要擅做决定。


ICU气管插管应不应该找麻醉科?


国内部分医院要求:所有科室(包括急诊、ICU 和呼吸科)进行插管都必须找麻醉科。


显然,这是违反了国际常规的。


目前加拿大、美国和新加坡的部分医院的非高危科室(如骨科、皮肤科、周围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普通病区需要紧急气管插管都是找RRT(Rapid Response Team快速反应小组)的。


(加拿大医院内的快速反应小组)


中国没有RRT,需要找麻醉科插管,也可以理解。


但急诊科、ICU等科室还找麻醉科来气管插管就实属不当,因为本身这两个科室经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如果心搏停止时还等待麻醉医生来插管,容易延误抢救时间,也引起纠纷的,更会影响麻醉科的正常工作,增加麻醉科的工作负担。


所以,ICU的紧急插管不应该找麻醉科。但是,如果这名患者的情况比较特殊,涉及到气道灼伤、气道狭窄、ECMO治疗时,还是应该找麻醉医生及早来处理。


麻醉科和ICU,谁来主导ECMO?


体外循环(CPB)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心脏外科手术支持技术,主要是在手术期间代替心肺工作,成功率高、费用相对低,仅需一名体外循环师操作。而ECMO是一项治疗技术,费用高昂,需要团队合作,在国内的大多数医院尚不能进行。


在国内部分心血管科专科医院都已经将体外循环从麻醉科中拆分出来形成“体外循环科”,在玛丽医院则将心胸外科和“胸肺麻醉科”合成一个大的临床部门。所以,本身体外循环是可以单独成科的。


在国内最着名的ECMO先锋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曾有应用ECMO长达174天的案例。该院ECMO就是由体外循环科进行的。安贞医院目前可以做到急诊ECMO、在心脏骤停患者身上应用ECMO、外院ECMO支援等,也是其他任何综合医院不可逾越的其心血管专科医院特性所在。



(正使用ECMO的患者在进行转运)


但国内有相当多本身综合实力不错的医院仍处于ECMO起步阶段甚至没有ECMO技术,ECMO还不能做到常规化,没有设置专门的“体外循环科”,应用范围局限于大型心脏外科手术后辅助和ARSD,此时应由体外循环师和重症医学科医师一起组成ECMO小组,团队合作完成ECMO治疗。目前华西医院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ECMO治疗。


最后要说的是:


麻醉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地位也是相当的,千万不要小看了麻醉医生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关于急性阵痛


目前的镇痛指南对于急性疼痛的处理是要求最大程度镇痛,《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有这样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普遍认为是为获得药物所带来的心理体验,而迫使用药者获取药品的巨大动力。阿片类药物成瘾极少由医源性原因造成,所以在控制急性疼痛时,不应由于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恐惧而限制其用量。”

作者:Alex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6-11-20 inter158

    麻醉似乎与重症医学的关系愈发疏远。

    0

  2. 2016-11-19 白衣恶魔

    还没见过ecmo呢……

    0

相关资讯

J Am Geriatr Soc:在自身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有多少医生会选择临终关怀?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美国的医生更倾向于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使用临终关怀,重症护理或重症监护病房。科 罗拉多大学的Daniel D. Matlock博士和同事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9947名生前为医生的死者和192006的享有医疗保险的死者,均为有偿服务的医疗保险受益 人。他们使用

Nutr J:ICU患者谷氨酰胺水平低于正常?

谷氨酰胺缺乏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不过补充谷氨酰胺能改善患者益处,因此被常规推荐。然而,最近的数据表明,在某些患者组,然而,最近的数据表明,会增加某些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在南非的成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并确定谷氨酰胺水平、性别、诊断类别和选定的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的数据将被用来作为基线测量,以支持将对南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进行的大规模

Crit Care Med:近1/3的ICU出院患者有抑郁症状

研究者检索了PubMed、EMBASE、PsycINFO等数据库,纳入了重症监护室出院后,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相关研究(超过20人,使用验证的测量工具识别抑郁症状),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最终42篇符合条件的文献,涉及38项独立研究,共对4113名患者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合并后荟萃分析。最常使用的予以量表是医院焦虑抑郁量表(58%)。出院后2-3个月(12项研究;n = 1078),合并后医院焦

Crit Care Med:高龄患者入住ICU的长期预后分析

目的:描述高龄(≥80岁)患者入住ICU的分类和预后。 设计: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 地点:挪威三所非大学医院和三所大学医院。 患者: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80岁或以上患者。 干预:无。 结果:在355名患者中,105 (29.6%)例被ICU拒绝予以重症监护治疗;“太虚弱/太老”的患者被ICU拒绝治疗的危险因素有高龄、身体机能很差;“太

出事了,网红捅马蜂窝捅进了 ICU

这个世界上不乏没事干就作死的人,重庆一网络主播为了吸粉,花500元租了一台吊车来到有马蜂窝的树下“直播捅马蜂窝”。他戴上摩托车头盔,披上雨衣,站在吊车上来到30米高树头处。直播不一会儿,这位主播就陷入昏迷,被紧急送进附近医院。经检查,马蜂从裤脚进入,在他身上蜇了37处伤口,随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所谓“无知者无畏”估计就是指这些人吧。其实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患者。这些患者异于常人的

Crit Care Med: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ICU死亡率研究

本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住ICU期间的住院死亡率。次要目的是确定与劣质结局相关的临床特征,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标准化死亡率变化。 数据来自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重症监护学会成人患者结局和资源评估数据库中心。所有可用的记录的期限为2000年1月至2015年6月。 研究纳入了113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总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