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全麻的诱导和苏醒过程就像飞机的起落?

2024-06-07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全麻的诱导和苏醒过程就像飞机的起落,在开始和结束的阶段是最危险的。麻醉医生要守住病人的呼吸和循环两条线,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有的人形象地将全麻的诱导和苏醒过程就像飞机的起落,这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飞机是事故率最低的交通工具,也是伤亡率最低的交通工具。有的人不服气了:飞机一旦失事,很难有人生存。尤其是客机,一次就可以造成几百人丧生。但不要忘了,把所有的报道都加在一起,全世界一天也不会发生几起飞机失事。如果换做汽车,虽然一次事故尽可造成很少的伤亡,但全世界一天就会发生成千上万的交通事故。可想而知,哪个交通工具更安全。

那么,飞机失事主要是在哪个阶段发生的?主要是在飞机的起飞或者降落。在飞机起飞或者降落过程中,需要保持足够的速度转化为飞机的拉升力。而在飞机拉升的过程中,即使飞机自身已做好拉升所需的一切准备,但外界的天气情况将是决定性因素。在大气的平流层以下,各种气流、雨雪及气压的变化都将影响飞机正常起降。换句话说,天气如果非常恶劣,再好的飞行员也无法保证飞机安全起飞或者降落。因此,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在续航过程中飞机要飞到平流层。

全麻过程也一样,在开始和结束的阶段是最危险的。

对于麻醉高手而言,呼吸和循环是最重要的两条线。也就是说,当你守住病人的呼吸和循环两条线,病人很难发生致命危险。呼吸,一方面指的是,为病人提供充足的氧供;另一方面指的是有效的气体交换——氧能有效利用及二氧化碳能有效排出。循环,一方面指的是,我们通常能感知到的血压、心率等心血管系统的指标;另一方面,这也是最易被忽略的一个地方——微循环。

在全身麻醉开始阶段,麻醉医生要为病人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以保证病人在手术当中仍可以有效通气。但气管插管这个过程常需要较深的麻醉深度,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循环抑制——血压降低及心率减慢等表现。一旦病人本身患有心脏疾病或者既往有脑缺血卒中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脑梗死等)将直线上升。

那么,有人说,你可以少给点药,麻醉浅一些呀。但如果病人本身患有心脏疾病或者既往有脑出血病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心衰、心律失常、脑出血等)也将直线上升。

在气管插管的时候,并不是说每名麻醉医生都能100%能够为病人成功插入气管导管。这里,既有麻醉医生经验欠缺以及高端插管设备缺乏的问题,也有病人气道异常的问题。尤其是疑难气道,几乎对于所有的医院都是一个考验。因为气管插管风险太大或者无法进行气管插管,而导致无法进行手术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一旦气管插管完成,术中的风险将比麻醉开始的风险降低很多。因为不仅是呼吸有了保障,在插管用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对病人的身体情况或者心血管代偿能力有一个再判断,这也是麻醉医生术中追加药物的依据。

手术结束的拔管也一样,麻醉医生要精确计算各种药物的代谢是否完全以及判断各个系统是否恢复到合格的标准才可以进行气管拔管。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拔管也是有一定刺激的,也可以诱发心血管事件。因此这个过程也是相当的危险。

另外,麻醉之于病人仍属于外因。如果病人本身(内因)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即使有再强力的麻醉医生、药物或者设备也很难保证零风险。风险与医疗将一直伴随,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作者:麻醉MedicalGroup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Dent Res:诱导牙滤泡上皮细胞向唾液腺样细胞分化

大多数牙滤泡(DF)的出现都与牙齿未萌出有关,它是在牙齿发育早期包裹牙胚的外胚层细胞凝聚。在这篇研究中,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从人的DF中分离出上皮干细胞样细胞,并探讨其向唾液腺(SG)细胞分化的潜能。

Diabetologia: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I型干扰素信号的缺陷可预防小鼠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肥胖与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并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得日益增加密切相关。在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和2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中,脂肪摄入的增加导致脂肪组织膨胀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先天免疫系统不仅在与肥胖有关的慢性低级别炎症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还提出在调节能量代谢中也发挥很大作用。然而,关于免疫系统的代谢调节如何可能在增加饮食摄入的早期阶段促进肥胖增加知之甚少。这里研究人员的目的是研究I型IFN在

Crit Care:头孢吡肟诱导的神经毒性知多少

2017年发表于《Crit Care》上的一篇文章,旨在描述头孢吡肟神经毒性的临床病程和对干预应答的一项系统评价。

Cell Stem Cell:邓宏魁、李程研究组发文揭示 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机制

北大 - 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李程研究组合作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Dynamic Early Embryonic-like Programs during Chemical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单细胞和全转录组水平系统深入研究了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过程,发现了其中

Stroke:诱导性高血压预防 SAH 后 脑梗死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病率为6-7/10万人-年,占所有卒中的5%。一半的患者年龄低于55岁,不良预后超过50%。24h 内幸存患者不良预后最重要的原因为迟发性脑缺血(DCI),DCI 通常发生在 SAH 后4-10天。截止到目前为止,L-型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是唯一被证明能够预防 SAH 后 DCI 的措施。

NEJM:Ozanimod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和维持治疗

Ozanimod作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比安慰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