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除湿难,但有章可循!

2018-08-25 翟双庆 中国中医

很多朋友去看中医常常会听说,体内有湿,一些养生节目、保健品也都常常提到利湿、祛湿。然而,到底湿是什么?湿是水吗?水与湿虽然同类,但仍有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形与无形。看得见摸得着的,受一定局限的,诸如河流,称之为水;而那些看不见的,很难触摸到的、弥散的,诸如自然界的雾,称之为湿。

很多朋友去看中医常常会听说,体内有湿,一些养生节目、保健品也都常常提到利湿、祛湿。然而,到底湿是什么?湿是水吗?水与湿虽然同类,但仍有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形与无形。看得见摸得着的,受一定局限的,诸如河流,称之为水;而那些看不见的,很难触摸到的、弥散的,诸如自然界的雾,称之为湿。

湿邪有何特点?

湿为阴邪,具有冷、寒的特性。在自然界中,想起湿漉漉,或者有大雾的天气,往往感觉寒冷,人们根据湿为阴邪的特性,来克制阳热。人体也会用这一招,当天气炎热,体温过高时,就会饮用大量的水,产生大量“湿”,最终以出汗的方式表现出来,降低了体温。

但是如果这些湿邪过盛,稽留于体内,会过度克伐人体阳气。因此,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最伤阳气”。湿邪入侵体内,就会损伤阳气,导致人体内的阳气不足,进而出现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的症状。

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简单讲就是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湿邪先入脾。如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归脾,易伤脾阳,影响脾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因此会出现胃纳呆滞、脘腹痞闷胀痛、泄泻,甚至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一天喝八杯水的定量方式不可取。每个人对水的需求量不同,喝过量的水既加重肠胃负担,又加重湿邪。可以听从身体的呼唤, 口渴时再喝水,每次少量慢饮,并尽可能喝温开水。

湿气多了,会有啥症状?

湿性重着。湿邪和原来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增重。衣服湿了会很沉,会妨碍运动。在人体中的湿邪是气中重者,很容易困住肌体,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湿的病邪产物相对浑浊。一个房间里如果太过潮湿,空气中就难免滋生各种细菌,就会变的秽浊。在临床上,湿邪为病,也就常常会使人出现面目秽浊、二便秽浊、带下秽浊的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糖块受了潮会变得很黏;爆米花放的时间长了,就不酥脆可口,吃起来皮软粘牙。潮湿的土壤,更容易粘在鞋底和身上。自然界的湿,让人们认识到它具有一定黏腻的特性。在人体中的湿邪,也表现出黏腻腻的特点。口中黏腻、大便黏腻都是湿邪为患的典型表现。

完整的谷物食用之后没有被完全消化就被泄出来了,确实棘手。完谷不化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脾阳虚,也就是脾阳不足。阳气不足,水饮浊腻之品从口而入,寒湿之邪也随之进入五脏六腑,影响脾胃对于水液的运化,进而产生内湿。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饮食不节, 肥甘厚腻, 导致脾虚湿蕴而成“消渴”,脾失健运, 脏腑功能失常, 导致水湿潴留, 皆属脾虚生湿。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邪治病隐匿,初起症状十分轻微,往往感受到了而不自知。然而,由于湿邪一方面使正气生化减少, 另一方面使正气无法抗邪, 从而造成“湿性黏滞”, 即湿邪为病, 缠绵难愈, 病程长而易复发的特性。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表达了湿邪难以对付。中医还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如油入面”,把油和入了面中,怎样才能让二者分离?这确实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说,湿邪到了人体内,总是很难祛除,很难治疗。

防湿邪的4条建议:

1. 减少思虑。思伤脾,脾气虚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谷;

2. 合理饮食,谨防病从口入,食寒饮冷、肥甘厚味,把水果当饭吃,这些都会让湿气加重;

3. 适度增强运动,将水湿运化彻底;

4. 喝水要喝对方法,尽可能喝温开水。

如何“治”湿

那么,有了湿邪,该怎么治呢?

中医治疗水湿,秉承了大禹治水的思想,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有地儿可去;还有就是让气机流动起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可以说,这就是中医用来治疗水湿的大法。

从人体的体质而言,气虚和阳虚的人容易患寒证。气虚质的人容易呼吸短促,喜欢安静,不愿多说话;容易感冒; 常感乏力;情绪不稳定。可以多吃点补益脾胃的食物,比如黄豆、白扁豆、大枣、桂圆、香菇等,少吃耗气的东西,如萝卜、空心菜等;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可以按摩足三里穴, 药物可以选用玉屏风散加减调理。

阳虚质的人怕冷、性格也多是内向、安静,不喜热闹。可多吃牛肉、羊肉、生姜、辣椒等补阳作用的食物,少吃黄瓜、西瓜、冬瓜等;生活上要注意保暖,多听听激昂、亢奋、进取的音乐; 可以经常按摩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涌泉穴;药物方面可以吃点金匮肾气丸等。

原始出处:

作者:翟双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8-08-26 huangshang9812

    老中医又来开光了

    0

相关资讯

健康养生:原来,不同体质、时段,运动方式各不同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在运动养生中,依然如此。

健康养生:国医大师雷忠义:防心血管病要靠好习惯

84岁的国医大师雷忠义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到了耄耋之年,他依然坚持门诊、查房、带教授业、做科研,思维灵敏宛若青年人。他认为,工作可以让人变得年轻。养生不应纠结寿命长短,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有所为,做有益的事,老有所为才能内心不空虚。

健康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遵循生活规律,尽享人生乐趣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已过古稀之年,每周出3次门诊,还要查房、带教、着书、写论文等等,天天连轴转,每次出诊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一般人都难吃消,但周岱翰仍精神奕奕、满面红光、声如洪钟,很多读者都很想知道他的养生秘诀。

健康养生:国医大师刘嘉湘:调养身心,越活越年轻

国医大师刘嘉湘作为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恶性肿瘤)首席专家,在医学界享有盛誉,虽然今年已是84岁高龄,但仍活跃在医疗一线,并且身体硬朗,越活越年轻。当问及有什么养生秘籍时,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他的养生防病法。

健康养生:中医九种体质是哪九种?怎么吃才不走偏?

不同的人群,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差异,造成了人的体质也不同。以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做的体质标准而言,中医除了平和体质外,尚有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卢长庆从体质特征和适宜、不适宜的食物等方面分别作介绍。

健康养生:第三届国医大师沈宝藩:充实工作,作息规律

83岁的国医大师沈宝藩如今依然忙碌。门诊、查房、带教,一周六天半都在工作,精力充沛宛如年轻人。他认为,保持充实的工作状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