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院内心脏骤停使用低温治疗或降低患者的存活率

2016-10-05 MedSci MedSci原创

出院后及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可采用低温治疗,但是缺乏关于医院环境对其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且效果对比的研究数据也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院内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与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联。2002年3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之间在美国的355家医院共有26183例院内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接受或未接受低温治疗。随访至2015年2月4日。主要结果是患者存活至出院。次要研究结果是良好的神经系统生

出院后及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可采用低温治疗,但是缺乏关于医院环境对其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且效果对比的研究数据也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院内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与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联。

2002年3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之间在美国的355家医院共有26183例院内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接受或未接受低温治疗。随访至2015年2月4日。

主要结果是患者存活至出院。次要研究结果是良好的神经系统生存,定义为脑功能类别得分为1或2(即无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进行对比,并对所有心脏骤停进行检查,和分为电击样和非电击样心脏骤停。

其中1568名(6%) 院内骤停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治疗;1524名患者(平均[SD]年龄,61.6 [ 16.2 ]岁;58.5%为男性)与3714名非低温治疗的患者(平均[SD]年龄,62.2 [ 17.5 ]岁;57.1%为男性)进行匹配。


校正后,低温治疗与较低的住院生存率相关(27.4% vs 29.2%;相对危险[RR],0.88 [ 95% CI,0.80-0.97 ];风险差异,−3.6% [ 95% CI,−6.3%~−0.9% ];P = 0.01),非电击样心脏骤停节律(相互P = 0.74)(22.2% vs 24.5%;RR,0.87 [ 95% CI,0.76-0.99 ];风险差异,−3.2% [ 95% CI,−6.2%~−0.3% ])和电击心脏骤停节律(41.3% vs 44.1%;RR,0.90 [ 95%可信区间,0.77-1.05 ];风险差异,−4.6% [ 95% CI,−10.9%~1.7% ])中此关联类似。

低温治疗与较好神经生存率较低有关(低温治疗246例,17%;非低温治疗组725例,20.5%;RR,0.79 [ 95% CI,0.69-0.90 ];风险差异,−4.4% [ 95%CI,−6.8%~−2% ];P <0.001),两种类型心脏骤停(相互P = 0.88)。

总而言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与常规治疗相比,低温治疗与患者较低的存活率及较低的良好神经系统功能率相关。这些观察结果支持进行评价低温治疗院内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效果的随机临床试验。

原始出处:

Paul S. Cha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JAMA. 2016;316(13):1375-1382. doi:10.1001/jama.2016.14380.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9)
#插入话题
  1. 2016-10-11 1e10c84am36(暂无匿称)

    好文章,受益

    0

  2. 2016-10-09 右脚梅西

    很好很有帮助

    0

  3. 2016-10-08 右脚梅西

    很好很喜欢

    0

相关资讯

众说纷纭—心脏骤停治疗温度选择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AHA 2013)上,公布了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TTM)(AHA 2013: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不是越冷越好),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患者体温降至33°C后的表现并不比那些降温至36°C的患者好。研究结果不仅是对传统的心脏骤停低温急救方案的质疑,也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许多读者就此致信NEJM杂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及意见。评价及建议Gaetan

NEJM: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儿童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低温治疗是推荐给成人在院外昏迷后心脏停搏的治疗方法,但这种干预在儿童中使用的的数据是有限的。    我们在38所儿童医院进行了两次有针对性的温度干预试验,涉及了那些院外心脏骤停后,一直处于昏迷的儿童。内循环的回流6小时后,昏迷超过2天,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随机分配到低温治疗组(目标温度,33.0℃)或常温治疗组(目标温度,36.8℃)。主要疗效指标是

NEJM: 儿童院外心脏骤停的低温治疗

背景: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性运动停止,不能触摸到中心血管搏动,常伴有反应消失和呼吸暂停。在发生心脏骤停的儿童中,约7%是院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所导致。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基础代谢,减轻兴奋性神经递质毒性作用,减轻线粒体损伤,减少钙离子内流,延缓神经元凋亡,所以低温治疗被推荐用于因院外心脏骤停而昏迷的成年人的治疗,而目前儿科还没有标准化的低温治疗方法。方法:我们在第38儿童医院针对院外心脏骤

Circulation:低温治疗有助于心脏骤停的治疗

Circulation:低温治疗有益于治疗心脏骤停据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新的表明,降低“非可电击”心脏节律心脏骤停患者的体温可增加其生存率并改善其脑功能。

Circulation: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治疗中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即使被医护人员成功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常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另外,相关的实验性和临床观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在心肺复苏术(CPR)时,同时进行低温治疗可能会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神经系统的预后。

Heart: 低温治疗的心电图特征及心律失常风险

最后,研究表明约40%的接受了低温治疗患者出现J波,它们最常见于下肢或侧胸导联,而威胁生命的室颤很少发生(1.7%),而且主要发生于原发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虽然J波和室颤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未知,但是由于其易感性,高危人群需要注意预防恶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