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施一公院士再次解析阿尔兹海默症关键蛋白

2016-12-08 王英 生物通

导语: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素蛋白-1(PS1)突变对β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产量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但是我们对AD的病因仍然知之甚少。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

导语: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素蛋白-1(PS1)突变对β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产量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此前施一公院士解析了γ-分泌酶的精细三维结构(Nature:施一公揭开老年性痴呆关键酶--γ-分泌酶的精细三维结构



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但是我们对AD的病因仍然知之甚少。最近,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高度纯化的重组γ-分泌酶,检测了128个AD来源的早老素蛋白-1(PS1)突变对β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产量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回国后施一公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同时他也搭建起了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人才引入桥梁。2013年施一公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16年,施一公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开年即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项重磅成果,他们获得了分辨率为3.8埃(Å)的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复合物(U4/U6.U5 tri-snRNP)三维结构,由此提供了有关剪接体(spliceosome)组装和催化的新见解。7月份又在同一期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两篇研究论文,采用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 分别确定了来自酿酒酵母的催化激活剪接体(复合物Bact)的原子结构和获得了平均分辨率为3.4埃的酿酒酵母催化第一阶段剪接体(复合物C)的原子结构。。另外,在今年的2月份和3月份,施一公院士还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上分别发表两项研究成果。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标志是,患者大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成淀粉样蛋白斑块。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由膜内蛋白酶γ分泌酶裂解,产生了长短不一的Aβ,其中较长的肽(如β42)被认为是有害的。增加较长Aβs的比率,使其超过短的Aβs,例如,增加β42的比率超过Aβ40,可能会导致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和随之而来AD的发展。

AD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是,携带PS1、PS2或APP共同突变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AAO)。一个更有害的突变可能反映在更低的AAO。对一小部分AD来源的突变的分析,支持一种强烈相关性:Aβ42/Aβ40比例越高,AAO就越低。相反,一组不同的PS1突变只显示较弱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论都是从有限数量的突变得出来的,缺乏统计学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将突变的PS1蛋白分别重建成包含APH-1aL的γ-分泌酶,并检测它们在体外产生Aβ42和Aβ40的能力,分析了138个报道的人类PS1突变。这些突变中大约有90%可导致Aβ42和Aβ40的产量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突变的10%可导致Aβ42/Aβ40的比率下降。在由含有特定PS1突变的γ-分泌酶变体所产生的Aβ42/Aβ40比率,与患者(该突变是从他们体内分离出来的)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之间,没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关联。

原始出处:


作者:王英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16-12-27 drwjr
  2. 2016-12-10 Peter程

    不错的进展

    0

相关资讯

施一公谈学业抉择:做事情全凭兴趣并不靠谱

“如果您当年被保送的是其他专业,您还会继续研究生命科学吗?”3月19日,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在北京举行颁奖活动暨青少年生命科学普及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的团队因“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以及RNA剪接的分子结构”这项基础研究而入选十大进展。施一公的报告刚结束,来自北京80中学初二年级的女孩儿胡可就抛出了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涉及面临学业

清华施一公院士Nature子刊发表重要新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26S蛋白酶体(proteasome)的原子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18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

施一公在《科学》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这是第二次!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组于《科学》(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发表两篇长文(Research Article),题目分别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 Resolution)和《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Struct

施一公:科技创新需要责任和勇气

昨天(8月14日)晚间,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全文如下:亲爱的青少年同学们:首先,作为一名身处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我热烈地欢迎大家前来参加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预祝大家全力以赴,用你们的洪荒之力震撼评委,取得优胜成绩!看着你们,忍不住想起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想到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巨变,感慨万千。自古英雄出少年! 1

冷冻电镜+清华大学=7篇Cell、Nature、Science:附施一公院士全新综述

天关注Cell、Nature、Science(合称CNS)等顶级期刊是小编的日常工作之一。近两年,小编发现,除了“魔剪”CRISPR,冷冻电镜也是这些期刊的“常客”。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清华大学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者”之一。“冷冻电镜+清华大学=CNS”这个公式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毫无根据。

施一公手把手教你写论文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者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课题组长)提供一个借鉴。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生物化学杂志》(J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