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鹏:一位卫计委主任的愤怒

2017-11-21 朱恒鹏 朱恒鹏笔谈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考虑,将公立社区中心纳入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方的策略选择?或者需要重新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激励机制?

当父母的常有种“亏了”的心情。“我们孩子上这学校亏了”“我们孩子娶这媳妇”亏了……在X市调研中,我遇到一位区卫计委主任,主任愤怒地说,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就是亏了。

然而,到底亏不亏,还要细究着算算账。

国务院近几年大力推行的“医养结合”服务,旨在解决老年人群看病、照护服务衔接问题,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因此获得医疗和生活的双重照料。众多可能的服务提供方中,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被认为在这方面有其优势,地理位置遍布城市社区,现成的场地、房屋,又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岂不是既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们7月底在X市走访时,就遇到这么一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我们措手不及的是,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如何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其所在区的卫计委主任,当着我们的面就跟民政部门“吵了起来”。

一、J中心的基本情况

我们走访的J中心,是当地1982年建院的一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职工共有121人(含下属社区服务站),其中护士42人、医生37人。辖区内覆盖常住人口约87000多人。2016年,该中心总收入约4000万,其中医疗收入2750万,其余收入则主要来自公共卫生补贴和财政补助。医疗收入中,门诊收入占比大约97%,基本以卖药为主。

2015年,该市为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选取了部分机构作为试点单位,J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医养护病房的建设标准,中心于2015年7月开始对三楼病房进行首期提升改造。三楼医养护病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共计23间病室,设床位57张。2016年夏季,J中心的医养结合病房开业,现有专职医护人员19人,护工及后勤保障人员28人。

据中心自己介绍,他们主要收治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晚期病人,以及一部分不同程度退变和功能障碍等患者。截止我们访谈时,该中心共收治老人205人次,出院163人次,临终关怀41人,目前大约有42位老人在院。

二、主任的“愤怒”

试点定了,病人收了——一切看着都挺顺利,这位区卫计委主任为啥会跟民政部门吵起来?

缘起是,目前民政部门的补助政策,是针对养老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运营补贴。这位区卫计委主任认为,都是提供养老服务,凭什么民政部门的补贴只给民办机构、不给公立社区中心?

民政部门的看法是,民办机构自行负担所有成本,包括房屋租赁、人员工资等等,而公立社区中心本身已有政府的财政常规投入(覆盖了大部分职工工资)、政府提供的场地、房屋,政府给的人员编制等,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是利用闲置的国有资源,没道理再让公立社区中心享受和民办机构一样的补贴政策,否则就是重复补贴。

但这种说法显然不被区卫计委主任接受。主任认为,国家设置公立社区中心,是让社区提供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是额外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社区政策下,J中心只需要“意思意思”地提供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上家庭医生补贴等,人均工资就有每年10万元左右,这种情况下还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完全就是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凭什么不给钱?为了说明其言不虚,主任特地给我们列举了数据:其下辖社区中心(站)约有700来员工,公卫补贴3400多万元,家庭医生补贴2400多万元,总补贴超过6000多万元,人均接近10万了。

三、“活雷锋”背后的激励机制

尽管领导吵得热闹,但我们与J中心聊起来,发现民政部门没给额外补贴,也没影响J中心提供、甚至继续扩大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热情。

首先,老人住在社区中心,按医疗项目收费,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作为一个社区中心,J中心的入住老人每月费用最低6000元,最高超过1万元。而周围护理条件很好的民办养老机构,平均收费水平则只有3200元左右,加上医疗费用,也不超过5000元。但因为J中心是医保定点机构,且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补偿比例高,老人们自付部分实际低于民办养老机构,“冤大头”是医保。

其次,老人带来的经济收益不仅体现在社区中心的阳光收入层面,也体现在社区中心医务人员的灰色收入层面。J中心地处医疗资源聚集区,所在区就有6家三甲医院、2家二级医院,周边病情略严重的患者都会去医院而不是社区就医。这种情况下,J中心的均次住院费用竟然达到了12000元左右。中心负责人告诉我们,入住老人药占比超过40%,可以看出其中“水分”所在。

这里特别补充说明的是,以我们此前在山东青岛的调研经验,病情稳定的失能老人所需药品并不多,且一般有廉价有效药品可用。由于青岛医保局对养老院老人医疗费用按床日打包支付,养老院为节约成本,尽可能使用廉价有效药品,如抗生素尽可能使用单只价格不到0.25元的青霉素,绝不使用临床无效的高价中药注射剂;但是我们在J中心看到的却相反,不提供廉价的青霉素(以皮试麻烦为由),大量使用高价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和青霉素一样的疗效、价格却达到青霉素的数十倍甚至百倍左右,并且大量使用临床无效的高价中药注射剂。我们特地询问了这些中药注射剂的价格,在30-90元,的确是当地卫计委的“招标价”。业内众所周知,这些中药注射剂“安全无效”,唯一功能就是给医疗机构和医生返利和回扣。三明医改将这些中药注射剂全部剔出公立医院采购目录,而三明一位院长坦承,剔出这些中药注射剂对临床“毫无影响”。是否使用这些中药注射剂,是业内人士判断某医疗机构及其医生是否收受药品回扣的“金标准”。比较数据可以得出,J中心每位入住老人一天的药品费用,甚至超过青岛养老机构一位老人一年的药品费用。

第三,尽管当地政府要求J中心作为试点机构,应主要收治失能、半失能老人,但我们调研了解,J中心针对入住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基本不涉及又脏又累、收费水平还很低的护理服务。中心的护工团队由家政公司提供。尽管中心负责人称,老人家属与家政公司直接结账,社区在其中没有任何财务关系,但陪同我们调研的地方官员说,护工产生的费用只是不在社区中心入账,私下里,家政公司也要跟中心分成。中心主任没有否认这一说法。

四、故事的最后

区卫计委主任当场的愤怒十分真实。但作为政策研究者,我们的看法是,医保资金在被大量浪费,真正需要帮助、服务、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公立社区中心的就医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还让卫生主管部门的地方官员如此愤怒和委屈。因此,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考虑,将公立社区中心纳入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方的策略选择?或者需要重新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激励机制?

医疗机构利用闲置资源当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其在争端中继续开发,不如让公立机构减少“闲置资源”。国务院已经明文鼓励非营利性的社会办公共服务机构发展,意在为公立机构“查缺补漏”,鼓励这些社会力量发展,也许是一条更便捷的路。民政部门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

“医养结合”本来就是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国际上鲜见这个说法。在诊所遍地的欧美国家以及我们的港台地区,老年人群获取医疗服务从来都不是困难。要解决这个“肠梗阻”,本有立竿见影的道路可走。

作者:朱恒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7-11-21 183****7028

    学习

    0

相关资讯

医养结合:北京朝阳把服务做进家庭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小区今年78岁的孙大爷患有关节炎、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知情况后,与团结湖街道的公益组织“银丝港湾”的负责人一起带着医疗设备来到老人家中,为他抽血、量血压、做心电图,还借看病的机会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目前,社区内不少高龄老人都享受到了这一送医上门的人性化服务。而这只是朝阳区医疗卫生“四进”的一部分。

十九大代表赵庆华:推进医养结合 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

十九大代表、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主任赵庆华一直很关注医养结合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老年人病得轻,老得慢,活得好。

珠三角多个城市医养结合“各显神通”

老人去哪儿?这是今天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无论老人和儿孙们有多么心不甘情不愿,在全省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34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的数据)的面前,对这占据全省户籍人口14.6%的老人,单纯的家庭养护确实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能将“医”和“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将成为不少老人的归宿。珠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对医养结合有何鼓励政策?在重阳节之际,记者在多个城市展开了调查。官方

全国60岁以上老人2.3亿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旺盛

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迫切,“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多地兴起。

这家曾濒临倒闭的中医院 业务收入达1.54亿元

做生意不能瞎跟风,盲目进入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热门领域,可能竞争不过人家,赔得血本无归。做医疗,也是一样的道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在那里,合适的模式总会被探索出来。政策环境,只需要保驾护航就好了。分享一家中医院的探索故事,欢迎大家讨论。2010年10月Y市中医院与Y市第二人民医院合并。但在市区由于医疗资源的集中,中医院与其他医院相比并无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Y市中医院

“医养结合”结合的是服务 “医养分开”分开的是支付

现今在推动医养结合政策的鼓励下,医疗机构办养老、养老机构办医疗纷纷涌现。但是,一个机构同时提供两种服务也有问题,权责划不明、费用分不清,浪费医保基金就是一例。针对这类问题,中心副主任王震老师的短评提醒大家,所谓“医养结合”无非是想要老人就医方便,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才是其本义。对上述机构性“结合”的把握应始终注意这一点。微信图片_20171110193040.jpg王震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