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hemical Biology:新型NO靶向递送系统 为治疗血管损伤提供新策略

2019-01-15 佚名 南开新闻网

一氧化氮(NO)是心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气体信号分子,在维持血管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血管稳态进行精密调控。人们所熟知的经典心血管药物——硝酸甘油,就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发挥扩张血管作用的。但是,过高剂量的NO会导致细胞凋亡,产生毒性。如果NO全身性释放还会导致血压下降、心跳加速等副作用。因此,发展精准的NO递送系统,实现靶向传输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也是制约NO生物材料临床应用的“瓶颈”。

一氧化氮(NO)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气体信号分子,在维持血管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血管稳态进行精密调控。人们所熟知的经典心血管药物——硝酸甘油,就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发挥扩张血管作用的。但是,过高剂量的NO会导致细胞凋亡,产生毒性。如果NO全身性释放还会导致血压下降、心跳加速等副作用。因此,发展精准的NO递送系统,实现靶向传输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也是制约NO生物材料临床应用的“瓶颈”。

经过4年科研攻关,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强教授与药学院沈杰副教授、程剑松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针对内源性半乳糖苷酶会引发一氧化氮供体化合物分解导致NO非特异性释放的问题,利用化学生物学“凸凹互补”的原理设计制备了新型NO靶向递送系统,可以将NO精准递送至病灶部位。这种新型的NO递送系统有效解决了内源性酶导致的NO非特性释放和由此引发的副作用。

“非特异性释放是指除了在病灶部分,在全身其它组织器官中都有一定释放,因此,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而我们设计的新策略类似于在疾病部位建立了一个药物‘加工厂’,通过静脉输送前药,经血液循环送达病灶,加工产生一氧化氮,用于疾病治疗,实现精准靶向。”赵强说。

研究人员将这种“凸凹互补”的NO递送体系应用于大鼠下肢缺血和小鼠急性肾缺血(AKI)等疾病模型,精准的NO传输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血管新生,恢复大鼠下肢的血流灌注,促进AKI小鼠的肾脏组织修复,并有效改善肾脏功能。他们进一步在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验证了这个新型的NO递送系统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型NO递送系统及其生物材料可能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状态下的血管损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赵强说。

日前,介绍该研究工作的论文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原始出处:

Jingli Hou,et al.Targeted delivery of nitric oxide via a ‘bump-and-hole’-based enzyme–prodrug pair.Nature Chemical Biology.31 December 2018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 Rep:4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够增强一氧化氮和硫化氢调控的膀胱颈部抑制性神经传递

一氧化氮和硫化氢在神经调控的膀胱分泌区域的松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膀胱颈,4型磷酸二酯酶(PDE4)的表达已经有所研究,并且PDE4抑制剂,比如咯利普兰,能够促使平滑肌松弛。最近,有研究人员调查了PDE4同工酶在膀胱颈气态抑制性神经传递中的作用。研究使用了蛋白免疫印迹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还进行了内源性硫化氢产生测量和电场刺激(EFS)试验。研究发现,在猪和人类两个物种中,平滑肌层神经纤维中PD

PLoS Biol:阐明神经元细胞的沟通机制 有望开发出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疾病的新型疗法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之间彼此进行沟通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CLIN CANCER RES:MDSC产生的一氧化氮损伤FcR介导的NK细胞功能

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实体和血液学肿瘤,部分通过NK细胞的Fc受体(FcR)起作用。但是,肿瘤患者FcR介导的NK细胞功能显着受损。明确这一功能紊乱及抗体治疗反应受损机制有助于发展联合疗法增强抗体治疗效果。CLIN CANCER RES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这一问题。

Adv Mater:报道华东理工一氧化氮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新进展

李永生教授团队在一氧化氮(NO)抗肿瘤纳米药物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成果以“Dual intratumoral redox/enzyme-responsive NO-releasing nanomedicine for the specific, high-efficacy and low-toxic cancer therapy”为题,在线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

Stem cell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微泡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效率

白血病、淋巴瘤、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常采用骨髓移植,骨髓移植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移植的造血细胞(HSCs)的有效植入。当供体HSCs的数量和质量是限制因素时,通过体外对HSCs的操作来提高植入性就成了必要。鉴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造血支持作用,其往常被用作HSCs体外扩增的滋养层。MSCs在体内可形成特异性HSC壁龛,表明MSCs内存在可影响HSC命运的信号机制。Sapana Jal

Auris Nasus Larynx:在过敏性鼻炎中,鼻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能够减少下鼻甲表面的一氧化氮水平

是否鼻一氧化氮(NO)可以作为评估过敏性鼻炎(AR)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可靠参数仍旧具有争议。在有症状的AR患者诊断中,局部NO水平的测量表明NO是一个敏感的标记。最近,有研究人员评估了鼻NO在评估鼻用皮质类固醇(INS)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情况。研究包括了25名患有永久性AR和1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参与者。研究发现,糠酸氟替卡松(FF)治疗后,AR患者的总鼻症状得分显著减少。在治疗前,AR患者中下鼻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