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科学家首次拍到细菌用长长秀发“抢”DNA的瞬间

2018-06-17 佚名 新浪国内新闻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动图↓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下面这张动图↓



你觉得这张图里动来动去的绿色“长鼻子”是什么呢?你应该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个细菌正在大摇大摆“抢劫”DNA的场景吧!

这是印第安纳大学研究者利用他们开发的最新型染料,才能在显微镜下记录的珍贵图像资料。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伸出不到头发万分之一细的菌毛,灵活地从环境中摄取DNA化为己用!研究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

该机制也是细菌获得耐药性的一大途径。这帮小鬼灵精,让自己变强大可不光靠努力传代努力突变,别人有好的耐药基因,那就拿来用嘛!


这么一说还有点像钓鱼

大部分的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存在着菌毛。这些毛毛比头发丝可细得多了,直径只有3-7nm,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是根本看不到的。

这个细菌的菌毛嘛,也是分好几种的,比如说普通菌毛,它长这样↓


嗯,不知道为什么让人想到了……


不管了这头浓密的秀发能够帮助细菌牢牢抓住附着物。比如说病原菌侵入人体的时候,就是靠着这些普通菌毛黏在组织上的,没有这些毛毛它们可能都算不上啥大威胁。

普通菌毛也比较短,一般也就0.5-6μm,另一种特殊的菌毛就纤细窈窕得多了,它的名字也令人充满那啥的幻想——性菌毛。

就是中间这条长~长的毛。性菌毛可长达20μm,数量也比较稀少,一个细菌只能拥有个位数的性菌毛。

这个性菌毛么,功能也故名思义,就是,咳咳……就是交换DNA啊,想啥呢!

性菌毛比起普通菌毛又粗又长,中间还是中空的。当两个细菌遇见,确认好了眼神,一个就伸出菌毛黏住对方,然后慢慢靠近、慢慢靠近……

后面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说是DNA会通过中空的菌毛转移,也有说法认为两个细菌会紧紧贴在一起直接转移。

不管咋说这就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了嘛。学者们一般认为,这就是细菌的“有性生殖”了。

不过啊,印第安纳大学研究者标记的菌毛不是它俩,而是一种叫做四型菌毛(T4P)的酷炫菌毛。你问我为啥酷炫,这么甩难道不酷炫吗……

四型菌毛可厉害了,人家性菌毛起码还要对一对眼神你情我愿地交换,你这是一言不合看中了就直接上手抢啊!

这还多亏了研究者们去年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实现了荧光标记菌毛的同时不影响它的功能,要不我们还看不见这种强盗行径呢!

你看,普通的显微镜我们普通的看,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只菌,呸,两只菌↓



岁月静好……

但是新技术之下马上原型毕露,霸道凶残,手还挺快!



拿来吧你!

看个分解动作!!还挑着拿!很挑剔啊!


这些DNA被四型菌毛一把扯进了细菌里,就是从菌毛长出来的那个小洞……讲真,研究者估计那个洞的直径可能有7-8nm,而被摄取的双链DNA约摸有个150bp,大概得有50nm长吧,穿过来的时候DNA不知得挤成什么样……

第一作者Elison认为,要不是这些菌毛在,DNA自然通过这个孔洞进入细菌的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这可一点都不有趣。这种从外部获取DNA的行为,正是细菌得到耐药性的一大途径,如果给它们配个台词,那么大概就是,“拿来吧,你的祖传耐药基因!”



现在这么一看,不管是普通菌毛帮助附着增加致病性,还是性菌毛和四型菌毛从外部获取基因,都对人类没啥好处。

哦对了,菌毛本身还有抗原特性,最骚的操作是菌毛它爱掉啊,掉完了还能长新的,新菌毛的抗原性和旧的还不一样……

想到这里,别管科学家们的神之P图手把菌毛P得多好看↓



原始出处:

Courtney K. Ellison, Triana N. Dalia, Alfredo Vidal Ceballos, et.al. Retraction of DNA-bound type IV competence pili initiates DNA uptake during natural transformation in Vibrio cholerae. Nature Microbiology (2018)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1)
#插入话题
  1. 2019-05-20 xjy02
  2. 2018-06-19 1ddf0692m34(暂无匿称)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3. 2018-06-18 zwjnj2

    好好学习天天学习认真学习

    0

相关资讯

Cell Host & Microbe:小肠中的特定细菌对于脂肪吸收至关重要

尽管大部分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都将焦点关注于大肠细菌,但最近一项关于上消化道微生物的新研究,揭示了典型的高热量西方饮食如何诱导小肠中的细菌,促进高脂肪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Nat Commun:细菌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换引发疾病大爆发

近日,一项新研究首次向人们揭示了,细菌间相互交换遗传物质的能力是如何直接影响全球重要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的。

Nature:研究表明海草可能具备精准控制肠道细菌的潜力

据外媒报道,对于医疗研究人员来说,想要找到控制我们肠道细菌的方法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我们微生物群落的生态非常复杂,并且我们在肠道细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了解上只能算广泛水平。来自斯坦福大学一项新研究则成功地展示了饮食如何被用到帮助传播某一特定肠道细菌。

Science:可食用的“细菌药丸”?未来或可监测肠道健康

近几年,医药圈有很多“奇思妙想”,可食用传感器算其中一个,科学家们希望借此解析身体内部的反应和变化。近期,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细菌药丸”,它能够深入猪的消化道进行监测,并会将数据通过无线信号传递至手机上。

Nat Cell Biol:北京大学系统揭示人类消化道细胞发育图谱 定义40种重要细胞类型 对胃癌等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据《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近日报道,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分辨率和全转录组水平,系统揭示了4种消化道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调控机制,以及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精准发育路径和基因表达特征,对消化道生物学研究及相关癌症治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J Endod:XP-endo Shaper和Reciproc器械可以减少细菌和硬组织碎屑的推出及根管内细菌

这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万用分析法比较经XP-endo Shaper (FKG Dentaire, La Chaux-de-Fonds, Switzerland)或Reciproc (VDW, Munich, Germany)器械根管预备后的细菌和硬组织残余推出根尖孔的水平及减少根管内细菌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