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CI:HIV阳性者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病率高

2013-02-01 J Natl Cancer Inst dxy echo1166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在HIV阳性的个体中上述肿瘤的发病率如何仍属未知。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来自加拿大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研究中心的Michael J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JNCI 1月最新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在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研究中心中收集了6560名HIV+的患者和368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包括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在HIV阳性的个体中上述肿瘤的发病率如何仍属未知。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来自加拿大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研究中心的Michael J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JNCI 1月最新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在北加利福尼亚Kaiser Permanente研究中心中收集了6560名HIV+的患者和36821名HIV阴性的患者的资料(1996年至2008年),这些患者为非西班牙裔白种成年人。这些患者在随访期间内第一次活检中,从病理结果中确诊NMSCs。研究者通过Poisson模型估计HIV阳性和HIV阴性个体的发病比率,并根据所纳入个体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肥胖诊断史和通过普查所得的以家庭为基础的收入水平进行调整,对HIV阳性的个体则通过最近的CD4 T细胞计数和HIV RNA水平进行分层。根据门诊患者的访视次数调整敏感性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都在双侧进行。

  NMSC在HIV阳性和HIV阴性的个体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426/年和766/年,相应的调整比率为2.1(95%可信区间为1.9至2.3)。相似的,HIV阳性个体/HIV阴性个体的调整后的比率——在SCC中为2.6(95%可信区间为2.1至2.3),在BCCs中为2.1(95%可信区间为1.8至2.3)。在SCCs个体中,与HIV阴性者相比,近期CD4细胞计数较低的HIV阳性者发病比率有显著增高的趋势(P<0.001)。在对门诊患者的访视次数进行调整后并未影响上述各项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HIV阴性的个体相比,HIV+个体NMSCs发病率增高近2倍。并且,研究者发现SCCs的发病与免疫缺陷相关,而BCCs的发病与免疫缺陷不相关。



HIV Infection Status, Immunodeficiency, and the Incidence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NMSCs), including basal cell (BCC) 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is not well documented among HIV-positive (HIV+) individuals.

Methods We identified 6560 HIV+ and 36 821 HIV-negative (HIV) non-Hispanic white adults who were enrolled and followed up in 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 from 1996 to 2008. The first biopsy-proven NMSCs diagnosed during follow-up were identified from pathology records. Poisson models estimated rate ratios that compared HIV+ (overall and stratified by recent CD4 T-cell counts and serum HIV RNA levels) with HIV subjects and were adjusted for age, sex, smoking history, obesity diagnosis history, and census-based household income. Sensitivity analyses were adjusted for outpatient visits (ie, a proxy for screening). All statistical tests were two-sided.

Results The NMSC incidence rate was 1426 and 766 per 100 000 person-years for HIV+ and HIV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which corresponds with an adjusted rate ratio of 2.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9 to 2.3). Similarly, the adjusted rate ratio for HIV+ vs HIV subjects was 2.6 (95% CI = 2.1 to 3.2) for SCCs, and it was 2.1 (95% CI = 1.8 to 2.3) for BCC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higher rate ratios with lower recent CD4 counts among HIV+ subjects compared with HIV subjects for SCCs (P trend < .001). Adjustment for number of outpatient visits did not affect the results.

Conclusion HIV+ subjects had a twofold higher incidence rate of NMSCs compared with HIV subjects. SCCs but not BCCs were associated with immunodeficiency.    

作者:J Natl Cancer Ins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BC:艾滋病病毒包膜蛋白变异能逃避中和抗体VRC01的作用

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 尽管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狡猾多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体免疫系统有应对它攻击的一套办法。其实这些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现在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和挖掘出来。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

HIV患者的HCV感染可被安全治疗

  波士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病毒性肝炎中心医学主管Mark Sulkowski博士在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报告,接受选择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telaprevir+peg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HIV/HCV共感染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lkowski博士强调,要想避免telaprevir(Incivek)与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FDA批准用于HIV/AIDS患者抗腹泻药

    2012年12月31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Fulyzaq(crofelemer)用以减轻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的HIV / AIDS患者腹泻症状。该药是植物处方药,其活性成分来自龙血巴豆(Croton lechleri)汁液。   许多患者停止或转换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是因为腹泻的原因。Fulyzaq预期用于治疗非

Sci Transl Med:新型疫苗或给HIV治疗带来希望

  一项西班牙小样本研究显示,慢性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患者早期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中断后,由树突细胞(DC)疫苗激发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显著改变其血浆病毒水平。研究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杂志(Sci Transl Med 2012,5: 166ra2)。   研究者对CD4+细胞>450个/mm3的cART患者,随机给予3次经或

Nature:抑艾药或有可能治疗金葡菌感染

  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提出:一种名为马拉维若(maraviroc)的现有HIV药物有潜力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导致每年数十万人住院治疗的声名狼藉的致命病原体。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本周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一种HIV药物或许能够治疗致命的葡萄球菌感染,这种可能性有多大?”论文的资深作者、微生物学助理教授Victor J. Torres说:“这些研究发

Lancet: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降低HIV传播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布了一项全国性观察组群研究的结果,报告了2003-2011年中国不一致夫妇(serodiscordant couple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预防HIV传播的情况。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