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新生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有兴趣也不想做科研

2015-09-16 佚名 中国科学报

9月开学季,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大门。这其中有多少人真心喜爱科研,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从事科研呢?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对部分2015级硕士新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研较有兴趣或很有兴趣。但被问及是否会继续攻读博士或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时,很多人却给出了不确定甚至否定的答复。 感兴趣为啥不读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学

9月开学季,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大门。这其中有多少人真心喜爱科研,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从事科研呢?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对部分2015级硕士新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研较有兴趣或很有兴趣。但被问及是否会继续攻读博士或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时,很多人却给出了不确定甚至否定的答复。

感兴趣为啥不读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刘超玲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她曾在本科期间接触过简单的科研工作,这段经历让她觉得“很有意思”。然而,比起研究基础理论,她更愿意走向工作岗位,参与工程设计。“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功利性思维。”刘超玲说,“但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话,我总觉得不那么有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刘超玲阅读了不少文献。她发现,部分论文要么过于晦涩,要么“注水”太多,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国科大地球化学专业学生梁子认为,科研工作有前途,但也需要个体作出很多牺牲。尽管她有读博的意愿,但硕士毕业时,家人的需求和自己的年龄等都将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记者注意到,尽管调查问卷上的“科研兴趣”一项打分普遍较高。但在描述对科研工作的印象时,很多学生采用了“忙”“压力大”“两点一线”这样的字眼。谈及自己的科研初体验时,不少人则提到了“苦”和“迷茫”。

人才浪费成困局

调查显示,更多的人希望在毕业后投身科技产业,而非留在“象牙塔”里做科研。这其中,不乏对科研“很有兴趣”的人。

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郭田德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的一名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某知名电子公司下属的研发机构,第一年的年薪便达到了20万。“他的工资比我高多了。”郭田德笑道,“这名学生很喜爱数学研究,但这样的诱惑太大了,兴趣难免要让位于现实。”

郭田德曾经指导两名高中生作论文,并获得北京市一项青少年科技大赛的一等奖。高考后,两人均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我当时非常难过。”郭田德说,“很多做科研的好苗子,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天分,转而选择就业前景和未来待遇更好的专业。”

谈到这种现象,郭田德显得有点无奈:“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能做得非常有限,只能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科学的感情更深一些。”他也表示,只要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仍得不到改善,上述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

提前科研或助理性选择

李文雄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在母校直接攻读博士。

“看过周围人各种各样的活法后,我觉得还是做科研比较有意思。”李文雄说。

清华大学为本科生提前参与科研设立了一些制度,包括学分奖励以及专门为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设立班级等。李文雄所在的班级就是这样的,据他描述,他们班的同学基本都继续深造了。

本科毕业于石河子大学的龙海今年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录取。7月份,他还没到所里报到,就在导师的安排下去云南采样了。由于在大学时便已非常熟悉相关实验和野外工作,这项看起来很有挑战的任务并未让他感到为难。“到目前为止,我基本适应了所里的工作。”龙海说。

在中国的很多高校,本科生进实验室早已成为常态。接受采访的学生表示,提前接触科研,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毕业前夕理性选择出路。梁子提到,她的一些同学就是在做毕业设计期间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从而放弃研究生考试的。

郭田德建议,尽管现阶段科研工作者的待遇有待改善,但一名学生若在提前接触科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天分,还是应当争取深造的机会。“长远来看,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个人发展。”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ature:英国如何评价指标在科研与管理中的作用

2015年7月,英国的一个专家小组发表了“指标大潮:指标在科研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之独立审议报告”。专家组组长为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员包括科学计量学、科研资助、科研政策、学术出版、大学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以英国专家为主,也包括个别国外专家。博主在这里感谢比利时科学计量学家鲁索教授提供此报告的原文,欲阅读原文者请点击以下链接。原文.pdf 报告主要结论如下:

一个陌生博士的来信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最近收到一封来信。发信人是一位“外地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他问道:“我们为什么做科研?继续科研还是养家糊口?”这些问题并不新鲜。在汇集了科学界众多学者、学生的科学网博客,早有不少关于博士出路的讨论,如《博士生,你为什么要读博?》《我为什么后悔读博士》《我是如何劝人不要上博士的》《博士生的未来不是梦》等,几乎每一篇博文的作者都对博士的未来忧心忡忡。张双南给年轻的博士生回信:不

如何提高科研效率

来源:科学网 作者:俞立平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掌握提高科研效率的技巧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平生似乎跟效率结上了缘,平时工作做事,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提高效率,这也许是一种病态。前段时间,有朋友留言让我谈谈如何提高科研效率,其实相关感悟我以前写了不少,散见于博客中。 先不谈高大上的东西,网上有人认为,做学问就应该做出一流的成果,如果你做的东西创新不高,立即会遭到鄙视。拿什么作为评价标

论文题目越短,被引用机会越大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是莎士比亚的名言。对科学家来说,这句话尤其意味深长。最近有研究发现,论文题目越短,被引用的机会越大。 英国华威大学Adrian Letchford等对Scopus数据库中 2007年到1013年之间14万篇高引用论文的题目进行分析,其中对论文题目的长度和引用次数进行比较发现,论文题目越短,被引用次数越多。该研究发表在Royal Society Ope

CSE 2015:MedSci专访李光伟教授——会做科研的医生才能登顶

2015年8月27日,在中国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MedSci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李教授参与和主持的"大庆糖耐量低减(IGT)和糖尿病研究"、"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跟踪研究"与美国及芬兰同类糖尿病预防一起被誉为世界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里程碑式的研究。MedSci:对于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许多医生有不同的看法。李教授,

CSC&OCC 2015:MedSci专访戚文航教授--基层医生应如何继续学习以及搞科研

戚文航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终身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基本功。9月10日,在CSC&OCC 2015大会的继续教育论坛,MedSci有幸采访到了戚教授,进而对戚教授进行了关于基层医生继续教育和科研问题的采访,内容如下:MedSci:非常感谢戚教授接受MedSci的采访!作为东方会大会继续教育论坛的主席,您认为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