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从儿科困境想到的

2015-12-23 廖新波 健康界

中国医生的问题是医改的重要问题!医改多年了,之所以抓襟见肘迟迟不凑效,其根源就是没有解决医生的问题!而医生的问题,根本在于医生的知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医生难以流动,只有在大医院才可能生存得“像样”些,这样的生存状态使人味如嚼蜡。 医生只能在大医院才有“凝聚力”,这完全是制度使然,也是市场导向。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比很多国家都严重,其原因却是大相径庭。 我国每***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

中国医生的问题是医改的重要问题!医改多年了,之所以抓襟见肘迟迟不凑效,其根源就是没有解决医生的问题!而医生的问题,根本在于医生的知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医生难以流动,只有在大医院才可能生存得“像样”些,这样的生存状态使人味如嚼蜡。

医生只能在大医院才有“凝聚力”,这完全是制度使然,也是市场导向。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比很多国家都严重,其原因却是大相径庭。

我国每***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为每***1.46),当前儿科医生可谓“珍稀动物”。本来就稀缺的专业,比其他专科的任务和压力都重,加之社会对儿科医护人员的不理解以及偏见,致使儿科专业的发展有傲立冰峰之悲壮!

当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没有有效的办法去解决,而是试图用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救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对儿科的“冷门”专业实行降分准入政策。虽说是通过加试加分,但其实际意义是给“落榜者”一条“绿色通道”——“降分”录取。表面看是政策优惠,而实际是政策歧视。因此,政策一出即引起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争议,对正在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心理打击,使他们的敬业度和专业精神一下子掉进冰谷。这一政策也将使后来者认为,儿科不是精英要去的地方,而是医生专业的最后选择。有人打趣道,以后儿科医生的自我介绍得着重强调——我是2015年以前的儿科医生。无疑,这种政策决定欠缺了对专业的尊重,后续将带来一系列的信任问题。如今,系统与政策的缺陷与错误导致广州中山三院不得不贴出“温馨告示”:“凌晨起,急诊儿科暂停服务(危重症除外)。”

近两年,尤其是今年,医学生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众多高分学子不愿从医。相比整个外部世界,这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以香港地区为例,长期以来,香港的高考状元大多倾向于填报医科,除了医科自身“自由职业”、收入高和工作稳定的特点之外,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尊重医生这个职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在往年,特别是内地恢复高考后的几年,报考医科的都是高分人群,都是最顶尖的学生。

作为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我觉得与其说是精英教育,不如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环境。高分是否意味着精英,低分是否就意味着低能?这还要看今后培养出来的结果。进校前,只能说有些专业,成绩好的才能进入,成绩不好的,根本连进入的机会都没有。成绩好只是医学生入门第一步。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是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机会教育”的。因为一开始,并不是高分者的第一选择,给次高分者机会;当读完高至天花板的书后,再进行规范化培训与考试;考完之后,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想选择专业,而是根据行医过程中“附加值”多寡来选择,形成了“低分者”被迫选择冷门专业。一切都在机会中选择。假如中国考生高分者望医却步,导致从医的门槛低很多时,何来精英之说?社会如此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已经令人感慨了,现在连卫生部门也对自己的医生如此失去信心,其心可悲矣!

对于解决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我有两个建议。一是从招生就开始“计划”未来需求量。各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年度需求量向社会招聘,所有专业单列考试,让考生试前选择。既可以避免歧视,又可以使考生根据供需与爱好来选择。如果考完再选择,通过降分的方式“处理”无人报考的专业,则必定会使冷门专业雪上加霜。二是通过提高短线专业的最低工资或服务价格来吸引医生的扩充。尤其儿科,其“创收”能力不如其他专业,更多的是用时间和技能对待患者。

表面上,儿科医生的现状是因为医生不足所造成,而实际上,在今后的公立医院改革中,这种现象不仅会出现在儿科,其他科别也将受“环境”的改变而波及。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医院主动关掉周末门诊,源于“引导患者到基层”——这是医改主张;有的医院关掉假日门诊,则是从经营效益考虑,因为辅助门诊的其他科室会得不偿失。不管出发点如何,医生的身心健康、医疗安全也是要考虑到的,医生多点执业也将影响医生的多向流动。

(来源:健康界;作者:廖新波)

作者:廖新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1. 2015-12-24 三三五五

    付出和收入,性价比

    0

  2. 2015-12-24 田田1746

    事实

    0

  3. 2015-12-24 xiaotaiyang1

    医改

    0

相关资讯

压力大收入低医患矛盾突出 儿科医生离职率高企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关于“二孩生不生”的话题沸沸扬扬。当不少年轻父母还在为此纠结的时候,杭城各家医院的儿科医生的第一反应却是——“吓傻了”!因为去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已经让他们“手忙脚乱”,有儿科专家预测,未来2-3年,随着生育需求的释放,人手本就紧缺的儿科更是“压力山大”。此外,由于近年来儿科医生离职率越来越高,让本已人手不足的儿科医生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多家医院为缓解医生紧张情况,已将全面

95岁张金哲院士:招呼不打就去掀病人被子,我看不惯!

“接诊时的第一印象能让患者判断出医生的好坏,接诊同样是医患矛盾引爆的扳机。”11月14日,儿科泰斗张金哲院士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为礼堂里数百名医护人员做了一场关于人文医学的讲座。这一天是北京市属医院人文医学巡讲启动的日子。一个多月以前,张金哲刚刚过完自己95岁的生日。 尽管已是将近百岁的老人,但张金哲耳聪目明、步态稳健,至今仍然坚持出诊的他,在接诊时始终保持着从年轻时延续至今的习惯

急诊儿科告急:限诊!→暂停!→……无计可施?

医院的急诊都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开放的,然而近日有一家医院的儿科急诊却先是分时段开放,进而到了暂停急诊的地步。万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媒体上还没有看到“医德沦丧”之类的不冷静字眼,更多的是“无奈”、“无计可施”。显然,中国的儿科医生荒已经到了众人皆知的地步,所以才有这样难得的理解。据广州日报报道,这家医院是广州萝岗地区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在暂停急诊之前,该院曾经发出过一个急诊儿科分时段出诊的告示

上海儿科爆棚 患者为输液排通宵

“新华医院儿内科门急诊爆棚,就诊等候时间平均4-6小时以上……希望家长注意,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急着去医院,让病情紧急的孩子先看病,也给坚守在岗位上的儿科医生多一点宽容。”19日晚上,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和家长群热传。这几天,沪上儿童专科医院全部爆棚,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纷纷创下就诊历史纪录。几家儿童专科医院排队时间普遍在4-5小时,连瑞金医院等综合医院的儿内科也需要等待2小时。沪上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