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新成果有望解决全球青蒿素供应不稳定难题

2015-10-28 周凯 中国青年报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公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将颠覆青蒿素行业的原有模式,解决全球青蒿素低价、供应不稳定的难题。 通过10年多的研究,唐克轩团队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青蒿(第2代青蒿产品),而近期第3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将使利用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公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将颠覆青蒿素行业的原有模式,解决全球青蒿素低价、供应不稳定的难题。

通过10年多的研究,唐克轩团队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青蒿(第2代青蒿产品),而近期第3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将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

今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作的贡献,青蒿素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青蒿素产业正陷入历史低谷,青蒿素价格降到1200元/公斤,远低于企业生产成本,青蒿干叶价格更是创历史新低,5元/公斤的收购价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作为当前治疗疟疾的一线用药,关乎每年数亿疟疾患者生命健康的青蒿素类药物,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建立低价、高产的青蒿原料基地成为行业的当务之急。

在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等的支持下,国际跨国药物巨头法国塞诺菲-万安特(Sanofi-Aventis)公司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y Keasling院士等合作,通过在酵母中改造和构建青蒿素合成途径,成功地在转基因酵母中生产出青蒿素合成的前体青蒿酸,进而通过体外光氧化或化学反应,将青蒿酸成功转换成青蒿素,使利用酵母生产青蒿素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进展。

然而,该方法生产的青蒿素成本在2000元/公斤以上,且年供应量预计在50吨~60吨,远未达到每年约200吨的全球需求量。因此,该技术非但无法取代现有的植物提取技术,还使得国内的青蒿素生产企业降低了青蒿素的价格预期,进一步压低青蒿干草的收购价,严重损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逐步提高,预计未来几年青蒿的种植面积将逐年萎缩,青蒿素的原料供应将面临短缺。唐克轩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前几年青蒿干叶的收购价还是9元/公斤,农民还略有利润,而现在降到5元/公斤后,农民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只能放弃种植。

另一方面,低含量的原料品种和较分散的种植规模也导致了现有青蒿素原料行业缺乏稳定的市场秩序。首先,工业提取所用的大宗青蒿原料中青蒿素含量低,只有0.8%左右,如不能低价收购,必然导致青蒿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次,受青蒿种植模式的限制。青蒿家种品种当前的种植现状是以农民的自发种植为主,虽然也有企业定点发动,签订购销合同,但整个市场是混乱无序的,青蒿素价格高时互相抬价哄抢,青蒿素价格低时又无人问津,给农户和生产企业都造成巨大的伤害。并且青蒿的传统产地重庆、湖南等地,多为山地,无法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的集中种植,不利于企业建立稳定、高产的原料基地。

唐克轩表示,要解决当前国内青蒿行业的困局,就需要改变现有的农户零散种植的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基地种植模式。而这需要开发出能在平原地带,尤其是利用率不高的滨海盐碱地正常生长,且含量可媲美其原产地武陵山区的青蒿新品种。

通过10年多的研究,唐克轩研究团队先后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青蒿(第2代青蒿产品),建立了基于打破和阻断等技术为核心的植物代谢工程技术平台,通过过量表达青蒿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或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青蒿素合成的竞争性支路,获得了青蒿素含量大幅提高的青蒿。在国际上率先获得了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中间试验”证书和“环境释放”证书,完成了“环境释放”等安全性评价和青蒿产品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动物试验证明改良青蒿与非改良青蒿及其产品在化学成分、性质、药理、毒理等方面均无差异,说明改良青蒿及其产品是安全的。近来,该研究团队又推出了第3代青蒿产品,其不仅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种植中除草的问题。上述新品种的研发为青蒿的基地化种植铺平了道路。

据介绍,唐克轩教授团队先后在上海崇明岛和山东东营的滨海盐碱地试种其开发的第1代青蒿产品,青蒿产量和含量不低于青蒿主产区,可亩产青蒿干叶150公斤,青蒿素含量也达到1%,并开展了机械化收割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3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将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相对于塞诺菲一万安特公司现有的利用酵母生产青蒿素的成本,竞争优势明显,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为了综合利用青蒿,保护环境,该团队还探索将青蒿叶片收获后废弃的秸秆加工成功能木塑,解决废弃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还开拓了青蒿素类药物降血脂的新用途,为拓宽青蒿素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基础。

唐克轩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现阶段,研究团队正积极同复星医药旗下的桂林南药以及山东、重庆等地政府接洽,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广,尽快实现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规模化种植、大幅降低青蒿素生产成本,在确保我国青蒿素生产的国际龙头地位的同时,为数亿饱受疟疾痛苦的患者带来福音。

本报上海10月27日电

作者:周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5-10-28 风中云追忆

    为什么一下子都聚焦这些问题了

    0

  2. 2015-10-28 涛4744

    ?

    0

相关资讯

屠呦呦获奖领域——疟疾与文化和历史的纠缠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在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30揭晓,三位科学家因为其在抗寄生虫领域的杰出贡献,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其中,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Satoshi Omura因为他们开发出了抗蛔虫新药阿维菌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她和她的同事在青蒿素的发现、改进和发展等方面做

饶毅博客: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摘要1970年代早期,多数中国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努力生存而无机会开展研究。两位年轻的研究者屠呦呦和张亭栋,分别在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和揭示砒霜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回顾四十年前开始的历程,不乏曲折和反讽。青蒿素工作源于中国帮助越南抵抗美国,三氧化二砷源于观察、验证和改进乡村中医的实践。虽然他们的药物挽救了世界上很多生命,两位研究者迄今未获国内外充分肯定,

青蒿素不为人知的背后--专利大战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30,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中国科学家 Youyou Tu (屠呦呦)因发现抵御疟疾的疗法,以及两位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and Satoshi Ōmura因发现抵御蛔虫感染的疗法而获得此奖。科学家 Youyou Tu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另外一半奖金。研究者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Ō

2015诺贝尔奖:这首先是关于拯救生命的奖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组研究者: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对抗线虫病的阿维菌素;以及屠呦呦,发现了对抗疟疾的青蒿素。 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屠呦呦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这引发了又一轮关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争论。在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发言人汉斯·弗斯伯格说: “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

盘点:深度解读屠呦呦及青蒿素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国外另外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抵御寄生虫感染的新型疗法而获奖,其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以抵御疟疾感染而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到底有什么渊源呢?青蒿素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本文中小编就为您盘点了一些相关的知识。【1】屠呦呦获奖领域——疟疾 与文化和历史的纠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她和她的同事在青蒿

科技进步赶不上淘宝造假——青蒿素抗癌药“被研发”了

原标题:网店称青蒿素保健品能抗癌 专家称没有明确定论  随着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平台上开始出现一些青蒿素产品。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互联网上检索“青蒿素保健品”时发现,有多家网店在出售国外进口的高纯度青蒿素保健品,其中有不少商家在介绍该产品时称其能够“抗癌、抗肿瘤、治疗白血病”。相关专家表示,青蒿素是否有抗癌作用尚在研究中,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