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严重SAH患者CBF的动态变化

2019-06-10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随着早期动脉瘤修复技术的改善以及神经外科加强治疗的提高,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仍然处于严重致残和致死风险之中。出血发生时导致不同程度二次脑损伤和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经典的解释为蛛网膜下腔内血液成分的降解产物会引起血管痉挛,从而降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


随着早期动脉瘤修复技术的改善以及神经外科加强治疗的提高,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仍然处于严重致残和致死风险之中。出血发生时导致不同程度二次脑损伤和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经典的解释为蛛网膜下腔内血液成分的降解产物会引起血管痉挛,从而降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DCI 的其他机制还包括炎症、内皮功能障碍和微血管障碍,但是 CBF 下降是 DCI 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疾病急性期反复测量全脑和局部 CBF 有利于理解 CBF 的暂时动力学变化,有助于临床管理这些患者。

2019年4月来自瑞典的Henrik Engquist等在Neurocrit Care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前瞻性评价了不良分级机械通气的 SAH 患者急性期不同时间阶段的全脑和局部 CBF。研究的主要假设是 CBF 紊乱主要发生在4-7天(vs 0-3天),8-12天逐渐恢复。次要假设为最初的 CBF 水平决定了以后的 CBF。还评价了治疗性高血压、高血容量和血液稀释(3H 治疗)对 DCI 的作用。

机械通气的额 SAH 患者采用 Xenon-增强 CT 扫描分别于0-3天、4-7天和8-12天床旁策略局部和全脑 CBF。根据最初全皮层 CBF 的高低(cutoff 值为30 ml/100 g/min)把患者二分。

共纳入了81例患者,51例于0-3天和4-7天获得了测量结果。在最初高 CBF患者中,4-7天时 CBF 水平没有变化,37.7 (IQR 32.6–46.7) ml/100 g/min versus 36.8 (IQR 29.5–44.8)。低 CBF 组显示CBF 轻微增加,从23.6 (IQR 21.0–28.1) ml/100 g/min 增加到 28.4 (IQR 22.7–38.3) (P = 0.025),但是明显低于高 CBF 组(P = 0.016)。在低 CBF 组中,接受3H 治疗者 CBF 增加,但是采用标准治疗的患者CBF 仍然低。对于8-12天进行测量的亚组患者,根据最初 CBF 的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4-7天 CBF 仍低的患者,其不良短期预后的比例高于(无统计学意义)高 CBF 者(55% vs 35%)。

最终作者认为大多数不良分级 SAH 患者的 CBF并未随时间发生变化。根据最初高或低 CBF 以及是否采取了3H 治疗进行分层,能够显示出最初低 CBF 和4-7天持续持续低 CBF 之间的关系。这项发现对早期低 CBF SAH 患者的管理有意义。

原始出处:

作者:杨中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