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iatrics:电子屏幕正在侵蚀你的孩子的睡眠

2017-11-02 海北 MedSci原创

美国人口数据显示,约30%的学龄前儿童,和50%至90%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基于屏幕的媒体设备的使用可能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原因。

美国人口数据显示,约30%的学龄前儿童,和50%至90%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基于屏幕的媒体设备的使用可能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原因。基于屏幕的媒体设备存在于75%的孩子的卧室中,~60%的青少年报告,其在睡前一小时内会查看或与屏幕进行互动。 鉴于基于屏幕的媒体使用和青少年睡眠不足的普遍性,来自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总结了关于电子媒体和睡眠的文献,并提供了研究建议。 最近对文献的系统综述显示,绝大多数研究发现,基于屏幕的媒体消费与睡眠健康之间有着不利关联,并且主要是通过延迟睡眠时间和减少总睡眠持续时间来作用的。这些联系的基本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内容:(1)时间流失(即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取代睡眠和其他活动的时间);(2)基于媒体内容的心理刺激;(3)装置发出的光对昼夜节律时间,睡眠生理和警觉性的影响。 然而,目前对这些过程的大部分理解受到横断面研究,观察和自我报告数据的限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性研究来阐明数字革命如何改变婴幼儿期到成年期的睡眠和昼夜节律,并导致健康,学习和安全方面的不良后果(如肥胖,抑郁,冒险行为)。 原始出处: Monique K. LeB

作者:海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8-08-03 hbwxf
  2. 2018-09-05 feather89
  3. 2017-11-02 cscs

    何尝不是.多少颈椎病腰椎病不是这样养成的呢?

    0

  4. 2017-11-02 131****1460

    学习了受益匪浅

    0

相关资讯

Diabetes Care:识别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现状

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旨在建立青少年糖尿病(PAID-T)规模的分界线,以确定具有临床意义和糖尿病高危险的青少年。此项研究的数据从糖尿病管理和长期赋权与成功影响(MILES)的澳大利亚青年研究中获得,此项研究是一项全国性调查,用于评估自主选择的国家糖尿病服务计划注册者中的各种心理社会指标。此项研究的参与者(n = 537)的平均(平均值±SD)年龄为16±2岁,患有

Hepatology:儿童ALT、AST、GGT新参考值:年龄、性别、BMI和青春发育期的影响

结论: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和统计方法,计算11个月到16.0岁儿童ALT、AST和GGT血清水平的当前参考值。该项研究揭示出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和青春期对三个参数的血清浓度的影响,并且这些参数由迄今为止最大的样本量计算得出。

J Clin Invest:发现了对青少年胰岛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的新见解

范德比尔特糖尿病研究和培训中心(VDRTC)的调查人员和斯坦福大学的合作者已经发现了对青少年胰岛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的新见解,这些信息可能导致新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AHA & ASH2017联合科学年会:血压增高对机体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众所周知,两性的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在青春期开始显现并可在整个育龄期持续存在。就血液动力学改变而言,血压增高时可出现每搏输出量(SV)增加、总外周阻力(TPR)增加和心率(HR)增加。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血压增高时上述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否存在性别差异。AHA和ASH 2017联合科学年会上发布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最新研究探讨了血压增高对人体血液动力学影响的性别差异。

Pediatrics :SSRI对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

肥胖和重度抑郁症(MDD)具有相互关联的作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的失调,其他内分泌异常,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亚临床炎症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参与其中。此外,大多数精神科药物也引起体重增加。然而,研究肥胖与MDD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未能解释其精神药理学,也没有检查体重指数(BMI)以外的肥胖症(即身体脂肪和内脏脂肪)。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中国青少年疾病负担研究

近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马军、徐荣彬等应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10~19岁青少年死亡人数为63258例,男生居多占68.8%。其中道路伤害、溺水和白血病是前三位青少年致死原因,第四位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