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2015:不开车上下班,身体更健康

2015-11-09 QQduhq 译 MedSci原创

开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去上班而不是开车,可以显著降低民众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风险。 日本大阪健康体检中心的主任Hisako Tsuji博士和他的同事最近在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上提出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你喜欢怎么去上班?开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去上班而不是开车,可以显著降低民众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风险。 日本大阪健康体检中心的主任Hisako Tsuji博士和他的同事最近在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上提出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高血压、超重和肥胖是众所周知的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在美国,每年死于心脏病的民众约有61万人。虽然进行身体锻炼可以帮助民众减少这些风险因素,但博士及其同事指出,过去尚不清楚民众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否可降低他们患心脏病的风险。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对日本的5908名年龄范围为49-54岁的成年人进行了研究调查。参与者在2012年接受体检,同时回答乘坐交通工具方面的相关问题。受试者被分为三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车或火车)上班、走路或骑车上班和开车去上班。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开车上班,女性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
 
与开车上班者相比,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民众超重的风险降低了44%,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34%和27%;且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的民众患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较使用交通工具上班的民众更低。 

Tsuji认为,如果乘客步行或骑车上班时单程需耗时20分钟,则较多人选择乘坐交通工具上班。他说:“人们应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骑自行车,而不是采用开车上班,这也是锻炼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医务工作者应该建议患者改变上下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 

研究人员承认,这项研究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所有的参与者都来自日本,日本人超重的风险小于美国人。但是毫无疑问,改变交通工具上下班更有助于民众的健康。可降低民众患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原始出处:

Ride public transport to work rather than drive to improve health,MNT,9,Nov,2015

作者:QQduhq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16-01-23 wei834766788

    走走更健康

    0

  2. 2015-12-04 lyh994

    想想也对,现在路上车那么多,开车的人到底快乐多还是小心多,或者堵心多?生活方式真的很重要啊

    0

  3. 2015-11-11 zhaohui6731
  4. 2015-11-10 lixh1719

    那当然

    0

  5. 2015-11-10 lixh1719

    这也要研究

    0

相关资讯

Ann Intern Med:动态血压监测用于高血压诊断的指南

Normal 0 10 pt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百万血压筛查工程:中国高血压筛查与防控惠民行动在京启动

10月29日,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北京市高血压防治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保健与长寿专业委员会联合正安(北京)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深圳瑞光康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善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百万血压筛查工程:中国高血压筛查与防控惠民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宾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医学专家、与会企业、嘉宾及媒体的朋友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知晓您的

Medicine :中国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还是150/90 mmHg以下?

JNC-8最近推荐收缩压控制由最初的大于等于150  mmHg,大于60岁患者治疗目标应<150/90 mmHg。然而,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机观察研究的结果不支持这个推荐。在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5006名中国农村高血压患者,年龄大于等于60岁。校正其他潜在的混杂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随访平均的BP和预后(各种原因及心血管死亡,冠心病的发生及卒中)的相关性,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8年。血

诊治高血压,医生容易犯哪些错?

毋庸置疑,尽管人们对高血压机制的认识以及药物、器械研发不断进展,但高血压防控仍是当代人类健康事业的“世纪之战”,这可能源于对新理念、新技术缺乏认识与推广,对靶器官保护重视不够以及基本血压测量手段存有误区等。基层作为高血压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师应尽量掌握血压测量方法,提高对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血压自测两大“武器”的重视。一、 诊治高血压的理念与方法存在不足目前,我国近2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l

Obesity Week 2015:高糖高脂饮食导致高胰岛素水平,进而导致高血压

新研究指出,高糖的饮食和高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进而增加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风险。饮食真的会通过改变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血压吗?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大约29%的美国成年人和高达46%的非洲裔美国女性有高血压。研究人员推测,胰岛素升高可能是一部分高血压的原因,因为胰岛素刺激钠的吸收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反过来,饮食模式可以解释更高的空腹胰岛素水平。该观察性研究纳入了14,729名非糖尿病参与者,涉及美国18

Stroke:高血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

诱发高血压对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假设的作用只是基于没有对照的病例基础上的。研究人员在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评估了诱发高血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脑血流(CBF)的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迟发性脑缺血发作时被随机分为诱发或无诱发高血压(对照组)。 CBF评估,双盲治疗分配,迟发性脑缺血发作和研究治疗后24至36小时CT灌注在标准化的预先限定的区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