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

2016-02-15 彭思龙 科学网博客

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尤其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彭思龙老师认为,科研至少需要如下9种关键能力:(一、质疑能力;二、归纳总结能力;三、逻辑分析能力;四、自省能力;五、自学能力;六、勇气;七、献身精神;八、联想能力;九、异想天开能力) 一、质疑能力。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

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尤其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彭思龙老师认为,科研至少需要如下9种关键能力:

(一、质疑能力;二、归纳总结能力;三、逻辑分析能力;四、自省能力;五、自学能力;六、勇气;七、献身精神;八、联想能力;九、异想天开能力)
 
一、质疑能力 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三者都是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定旧有自然不用说,不质疑就不能有否定。而改善也是由于质疑旧有东西的完美性才可能发现其弱点,并给出改进的方法。至于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也是对前人眼光和视野的质疑,如果不质疑前人的眼光和视野,就不能发现新的问题。
 
质疑能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呢?很多同学说,看论文没有深厚的基础怎么才能做到质疑呢?实际上,就我个人不完善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质疑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应该说是一种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开始,当然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举我个人的例子来说,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我们班的课比较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都会举手发言,指出老师讲的不好,或者课本上例子举得不好。比如,一门课叫高等代数,用的是北大的教材。书写的很好,但是这样好的教材也非完美。课前我都已经看明白了书上写的知识,然后听课重点听老师如何理解,如果老师理解的和我的有不同,我会举手说明,说说我的看法。其次,很多例子举得并不是最好的例子,有的例子的解法也非最优的解法,经常举手说,这个例子有更简单的解法,老师都会瞠目结舌。老师是老教师,这样的经历可能不多。但是这能够说明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来,让我们拥有质疑的习惯。实际上,也正因为,对教材的不断地质疑,使得我对这些课程学习比较扎实。虽然后来也学了几十门数学课,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那几门质疑最多的课程对我今天的科研帮助最大。虽然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考到几乎满分。
 
二、归纳总结能力 在怀特海关于《思维能力》一书中,提到人的理解力很大的一点来自于归纳总结能力,我是深表赞同的。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在科研上,就是能够迅速的将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拿出现有科研成果的发展路线图,并且中间的所有的分支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把握全局能力的一部分。很多同学看论文都是边看边忘,不能把论文之间的东西总结出来,结果食而不化,看不到整体,就很难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自己的经历,对身边人的行为,也要进行不断地归纳总结,从其中发现可以借鉴的成分加以吸收,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写过一篇文章,强调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归纳总结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不光是对学术范围有效,对自己也很有效。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得失,包括自己对付自己的方法。比如,有段时间精力不集中,精神不好,这是很差的状态,那就要总结出自身的问题,并且拿出有效地手段对付,并形成经验。很多同学在学习阶段碰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些问题可能是新问题,但更多情况下是不会总结自我造成的。
 
三、逻辑分析能力 应该说,中国的哲学早期是充满了思辨性,里面有不少逻辑分析的影子,在庄子时期,公孙龙子等学派是非常思辨的,谈论到白马非马等思辨。后来我们受到的教育只是一味的否定这个结论的可笑,但是没有深入的学习其中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和思想,这是一种遗憾。西方的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逻辑分析,而非模糊的论述。前几天翻看奥古斯汀的《忏悔录》,才知道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专门的辩论课,而且是最高阶段的学习才有这个课程。这说明在近2000年前,人们就对逻辑分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古印度,佛学的论战是非常激烈的,其关于逻辑的重视更是达到了人类的顶点。可以参考《佛教逻辑一书》。而我们的教育,很少注重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缺陷。可以参看康德的《逻辑学讲义》,黑格尔的《小逻辑》(也可以参考列宁的注释版),罗素的《逻辑和知识》等书进行补课。这些书其实讲的非常简单易懂,作为逻辑学的入门是可以的。我们教科书上很突兀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能说明其来源的合理性,会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全局逻辑性,只能在局部进行小的自我论证。
 
四、自省能力 自省能力一直是儒家强调的个人能力,人通过自省能够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也能发现自身的优点。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一味的迎合别人的胃口,而不是自我审视,这种能力的欠缺导致我们的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创新。真正能够做到“君子日参省乎己”的人,做科研也一定进步很快。否则,一旦有了错误的习惯,那就很难改掉,一旦接受了错误的理念,也很难更新。当然,自省也是一种好习惯,每天扪心自问,是否浪费了时间,是否有重大的过失,都是自我不断激励,不断调整的表现。有了良好的自省能力,永远都可以从很低的起点开始。
 
五、自学能力 这些本来是做科研的基本功。可是这个能力成了我们中国科研人的阻碍。中国的学生非常依赖老师上课,离开老师不会学习,这是自学能力低下的表现。其实,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不管什么老师上课,自学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体形式,而老师永远都是辅助作用。我们在教育中一味强调老师的作用是一种误导。梁漱溟在他的书《我的自学小史》中,就强调这个道理。到了科研阶段,自学就尤为重要。很多知识没有老师来讲解,只能自己去通过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掌握不住自学的节奏,一味突进,导致看到后面,学不下去了。这些都有相关的书籍可以参考。
 
六、勇气 最近在看罗洛·梅的《创造的勇气》一书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这些书都强调学者应该充满勇气。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国同学做科研缺乏自信,其实自信需要成功来培养,但是自信只是表现,而勇气则是自信的底层。我们可以没有在某个课题上的成功经验,但是这不能是我们没有勇气做某个课题的理由。勇气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赖,是对某些信念的一种信赖。其实,大多数学者并不是没有看到问题,只是缺少做问题的勇气。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我们成人之后,似乎都已经成了绵羊,年少的勇气不复存在。这是阻碍我们成长的一个很关键的弱点。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做毕业论文。系里的李世雄教授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交给我他编的一本关于小波的讲义,和当年别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我的任务就是,看懂文章,用他讲义里的知识解决那篇论文的毛病,那篇论文的毛病就是方法过于复杂,不适合计算。我是糊里糊涂就上手做这个问题,从来没考虑能否做出来,一个月后,得到了一个定理,那篇论文是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虽然这篇论文最终在李老师的劝说下,没有发表,但是在几本教科书中也都有提到,引用的是我大学毕业论文。从今天来看,那时候的我既没有做科研的经验,也没有具体到方法的指导,更没有对小波分析有深入的理解,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能做出那个定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重大成果都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我们可以通读无碍,这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基础是具备的,而不具备攻关的勇气。
 
七、献身精神 做科研其实是在摸索别人没走过的路,而且有较高的无收益的风险。尤其在充满了物质诱惑的时代,做科研需要一种献身精神。有些人天生就是要做科研的,人类总需要一小部分人站出来,为人类的贡献做点事。我们大多数同学把读博士当成了就业的梯子,把做科研当成了任务或者职业。虽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这不是科研需要的最高境界。我们从前人的身上能够看到,真正的大科学家都是有献身的精神。这种献身精神一般情况下并不是非要真的献出生命,但是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真的需要献出生命,比如,伽利略,为了捍卫自认为正确的道理,就要有付出生命的准备。一旦有了这种献身精神,什么都是浮云。一旦我们缺乏,那么我们聪明的大脑就会给我们的懒惰和堕落找到无数的借口,让我们顺从于世俗。
 
八、联想能力 做科研如果就事论事,往往会碰壁,因为显而易见的一些路线并不容易留下来给我们检漏。往往是在各个不同的课题和学科之间寻找彼此的联系,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好的联想能力,对于所读过的各种不同的技巧不能融会贯通,导致思路欠缺。这种联想能力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全局观,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能够把看似不同的方法和事物建立关联,就是一种很高的科研能力。
 
九、异想天开能力 很多情况下,好的思想来源于异想天开,并不是老老实实的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很重要的,但是好的想法可能更多的要靠异想天开。这是一种增强了的想象力。中国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尤为不足。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不敢想象,不能想象,这就扼杀了创新的潜力。
 
我相信,创新,如何创新,永远都会是哲学中的一个课题。就我个人简单而粗浅的经验,我认为科研需要的能力应该远远不止上述九种。但是,只要具备上述九种能力,似乎也足以成为大师级人物。虽然我能说出来这些能力,但是不代表我本人就具备了这些能力,我也一直在努力中,也衷心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身体力行之,并能够为未来的中国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

作者:彭思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6-02-15 sanshengshi

    0

  2. 2016-02-15 志琦

    说得很好

    0

  3. 2016-02-15 jiangxianchen

    0

相关资讯

郭应禄:医者要有“四爱”

医者,首先应该树立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也就是要爱国家、爱集体、爱专业、爱病人。从医50多年来,郭应禄一直本着“四爱”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救治了无数患者。 “这个奖项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奖励,还不如说是对我国整体泌尿外科的肯定。”前不久,在第35届国际泌尿协会(SIU)大会上,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获国际泌尿协会终身成就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如是

中青报: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除了继续提高青年科研资金资助的比例及额度外,具体到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实施,当务之急是破除职称门槛,否则,不仅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打折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重视发挥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支持更多年轻科学家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团队承担重点课题、成长为学术带头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力度

改善科研环境不能只做看客

曾听一位教授抱怨说自己的学生不行,说一流的学生都到了国外,留在国内的都是二流的学生,所以做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以我出国近一年的经历和了解来看,清华、北大和中科院这些单位的学生丝毫不比国外的(包括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差,有些还更强。这位老师忽略了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是出不去,而是因为对国内科研实力有信心,也为了不远离父母,仍然选择在国内学习。我所在的美国实验室,师生关系非常平等和谐。有科

中美两国均陷入博士后危机,如何拯救科研圈的中流砥柱?

科研职位的缺乏让美国的博士后在学术界的未来岌岌可危。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方的博士后群体也面临着危机。 博士后对于任何国家的科研生产力来说,都至关重要。目前,美国有着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强的博士后基础建设,博士后也能得到更高的薪资和更多的福利。在美国的大多数大学里,博士后会得到来自全美博士后协会(National Postdoctoral Association)和博士后办公室的支持。

Science:脚踏“两条船”的科学家们正在走向成功

(图片摘自www.sciencemag.com) 1990年,Srinivas Tadigadapa开始接受科研训练,当时他憧憬未来成为一名工程学科的教授。然而,当经过7年的博士与博士后生涯之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别的。因此,他冒着一定的风险选择加入一家刚成立的、总部位于密歇根的公司-“Integrated Sensing Systems”。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这是一段十分令人兴奋的经历。在这

医学科研、SCI写作,系列培训,必有一款适合你

SCI写作投稿及图表制作培训班培训背景/简介:SCI写作投稿及图表制作课程开班了。本课程主要从写作技巧以及图表制作角度帮助大家完善一篇完整,漂亮的SCI论文。学会从审稿人角度审视与修改文章,让文章一气呵成。课程由写作经验非常丰富的讲师团组成,对SCI论文的写作,图表制作,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技巧,能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培训内容/目标:l 临床文章写作规范,以及严谨的医学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