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Phys:中国科大袁军华和张榕京课题组合作发现细菌鞭毛马达转向别构调控的非平衡因素

2017-04-06 佚名 生物帮

日前,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Nature Phys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及物理系的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题为Non-equilibrium effect in the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switch的研究论文。

日前,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Nature Phys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及物理系的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题为Non-equilibrium effect in the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switch的研究论文,研究报道了细菌运动行为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细菌鞭毛转向别构调控中的非平衡因素。《Nature Physics》在同期的“新闻视角”(News and Views)栏目,专门配发了题为Biomolecular switches: Driven to peak 的评论文章。课题组的博士生王芳彬、史慧、何瑞是该文共同第一作者,袁军华和张榕京是通讯作者。

别构调控是指蛋白质复合体(protein complex)的一个位点结合效应因子(effector)后,通过长程构象变化来影响其它位点功能的现象。这是在生命现象中广泛存在的一个重要调控机制,普遍存在于酶的活性调节、信号转导系统的受体活性调节、离子通道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等重要生理过程中。别构调控这一现象通常是由平衡态模型来描述的。作为细菌运动行为基础的鞭毛马达转向调控,就是一个典型的别构调控过程。最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为这个调控过程是否有非平衡因素(外部能量输入)而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该团队通过发展新的实验手段,系统测量了马达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转向改变动力学行为,明确地发现这个调控过程中的非平衡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非平衡态模型,提出这个非平衡过程的能量输入机制,解决了这个长期以来的争议。

这个非平衡机制的发现,也揭示了细菌鞭毛马达的力感应机制。该研究发现,虽然马达的能量输入仅有约0.2%用于别构调控,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马达对信号蛋白的灵敏度。这个发现对其它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研究也有启发,预计在其它生物大分子机器中也会有这种将部分能量输入用于功能调控的非平衡现象。

原始出处:

Fangbin Wang,Hui Shi,Rui He,et al.Non-equilibrium effect in the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switch.Nature Physics (2017) doi:10.1038/nphys4081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科学家告诉你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突破性研究中,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证实,模拟禁食效果的饮食能够促进小鼠机体中新的产生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生长,从而降低小鼠1型和2型糖尿病症状,这也就表明,通过合理控制饮食或许能够有望真正逆转糖尿病,那么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呢?本文中小编对此进行了盘点,与各位一起学习! 【1】BJSM:久坐或许并不会诱发

空气污染通过影响呼吸道中的细菌威胁人类健康

新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能通过改变细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黑碳是空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显着改变细菌生长和形成生物膜,这可能影响它们在气道内衬中的存活及其对抗生素的抗性。该研究由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杂志上。该小组建议,这项工作可能对传染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而传染病在空气污染高的地方更常见。第一作者微生物遗传学副教授 Julie Morrissey 说,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呼

Nat Commun:土壤细菌衍生的特殊化合物或有望成为抵御肺结核的新型疗法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利用来自土壤中细菌衍生的化合物开发出了治疗肺结核(TB)的新型疗法。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某种土壤细菌所产生的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其周围的细菌生长,利用合成化学技术,研究

土壤中细菌可借雨水传播 可帮了解导致传染病流行原因

科学家指出,细菌可以通过搭雨水“顺风车”的方式传播。雨水落在地面上之后,土壤中的细菌便会悬浮在水滴里的气泡中。科学家将三种土壤微生物(谷氨酸棒状杆菌、丁香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培养皿中培育了两天。培养皿中央的黑圈代表雨水滴落在土壤上的位置,周围的黄点则为细菌繁殖的位置。图 a 为显微镜下、谷氨酸棒状杆菌在黏土表面的生长状况。图 b 和图 c 为雨水滴落在黏土表面后的荧光图像。红圈和黄点分别代

Science:炎症会促使肠道微生物进化

欧洲的科学家们发现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能激活细菌内的噬菌体,从而帮助帮助感染了细菌的病毒传播给其它菌株,并提高它们的增殖成功率。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病毒中遗传性状的编码特点,如毒力增强,而且也指出了如果用一种疫苗来减轻炎症,也许能帮助治疗某些感染。

PLOS:微生物所在植物病原细菌的“智商”感知信号研究中获进展

细菌常常被认为是一类“低等”的单细胞生物,生存方式简单。然而,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改变了这一错误看法,发现细菌具有许多和高等生物类似的特性。例如,在信号认知这个事关生命生存与死亡的关键问题上,细菌不仅能感知环境刺激,而且不同细菌个体之间能利用化合物作为分子“语言”进行细胞间通讯(即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感知同种生物的存在及种群大小,从而在寄主感染、自由生存和逆境适应过程中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