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血脂、血糖 ,多久测1次?每个人都应知道

2018-03-29 刘云丽 慢病管理网

目前我国有超过2.6亿慢病患者,其中慢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然而,比高患病率更可怕的是多种慢病的低知晓率。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这三种常见重点慢病的知晓率分别仅为46.5%、31.0%、36.5

目前我国有超过2.6亿慢病患者,其中慢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然而,比高患病率更可怕的是多种慢病的低知晓率。

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这三种常见重点慢病的知晓率分别仅为46.5%、31.0%、36.5%。低知晓率说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患了某疾病,更不用谈治疗了。

保持血糖、血脂、血压的正常,对一个人来说那是太重要了。但是如何才能知道这三项指标是否正常呢?那就需要我们定期去监控自己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对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的患者来说,更是需要日常来监测,这样才能知道治疗是否达标,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等。

因此,监控血糖、血脂、血压无论对健康人,还是对已经确诊的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多长时间监测一次,那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了。

血压

想要知晓自己的血压水平,就必须定期测量血压。建议家中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推荐购买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臂式的、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周期来监测自己的血压。

健康的成年人,建议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

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的患者,最好每个月测1~2次血压。

肥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吃饭口味重、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是高血压的易感人群,应每半年测1次血压。

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更应该坚持监测血压。

血压控制稳定者每周选 1~2 天,早晚各测量1次。

血压未得到控制、波动大,或服药不规律,应每天早晚各测1次。

血脂

想要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就应该定期检测血脂,一般建议:

20岁以上的健康人应该每3-5年检查1次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应该每6个月检查1次血脂。重点对象包括:①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②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③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 ④有皮肤黄色瘤者;⑤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⑥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

正在吃降脂药的高脂血症患者,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糖

定期的血糖监测也是必须的,除了能及早发现血糖异常,早诊早治外,还能监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对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早去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检查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1次。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动,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患者等。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每天需要测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以及睡觉前。

对于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患者,就没必要测那么多次了,每1-2周测1-2日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即可。

作者:刘云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8-03-30 1e16d8a5m40(暂无匿称)

    学习啦

    0

  2. 2018-03-30 飛歌

    学习了很有用不错

    0

  3. 2018-03-29 wqkm

    ^_^^_^^_^

    0

  4. 2018-03-29 有备才能无患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然而.比高患病率更可怕的是多种慢病的低知晓率.

    0

相关资讯

浙江七举措推进慢性病防控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浙江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0%和70%。

BMJ:慢性病与肿瘤发生及死亡风险增加

研究认为慢性病是被严重忽略的肿瘤风险因素,而体力活动可大大降低慢性病患者的肿瘤风险

BMJ:MD Anderson研究:慢性病占癌症发生、死亡影响因素的20-30%

MD Anderson癌症中心Tu教授等人就几种慢性病及相关标志物与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间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全球瞩目的四大医学期刊之一《BMJ》。

春节假期,慢性病患者用药有“三忌”

传统春节将至,在与家人朋友团聚,享受节日欢乐氛围的同时,慢性病患者服药有“三忌”。

BMJ:年龄相关的计划外二次住院风险研究

研究认为,儿童及中青年人群计划外二次住院风险增加,而慢性病人群的二次住院风险最高

SCI REP: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与社会决定因素及与慢性病的关系!

由此可见,该研究的数据显示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抑郁症状的患病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吸烟、体重指数和某些健康疾病与抑郁症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