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CI:免疫法或可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

2013-08-01 echo1166 dxy

L1CAM可预测早期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的(FIGO)分期指出,I期I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极佳,但是仍有相当多的I期I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经历复发,甚至于出现死亡的临床结局。因此,为了寻找更好的针对I期I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来自于奥地利Innsbruck医科大学的Alain G. Zeimet等设计了相关研究以评价通过免疫组化法所确定的L1

L1CAM可预测早期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的(FIGO)分期指出,I期I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极佳,但是仍有相当多的I期I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经历复发,甚至于出现死亡的临床结局。因此,为了寻找更好的针对I期I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来自于奥地利Innsbruck医科大学的Alain G. Zeimet等设计了相关研究以评价通过免疫组化法所确定的L1CAM对上述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JNCI 6月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所进行的是回顾性的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旨在确定在1021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中,通过免疫组化法所确定L1CAM的表达情况。研究者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来进行生存期相关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研究者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验证可对复发和死亡进行预测的变量。

在研究所纳入的1021例肿瘤中,17.7%是L1CAM阳性的。而在这些L1CAM阳性的肿瘤中,51.4%会在随访过程出现复发,而在L1CAM阴性的肿瘤中仅有2.9%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并且L1CAM阳性的肿瘤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更差,上述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多变量分析显示复发和死亡的可能性增加。在L1CAM阴性且FIGO分期为I期的肿瘤中,肿瘤级别和危险因素评估并不能预测无疾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情况。这些与预后相关的预测因素严格与L1CAM阳性状态有关。研究者通过分类和回归决策树(CRT)确定了L1CAM是预测患者复发和死亡的最佳变量。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目前的知识范围内,在FIGO分期为I期的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L1CAM是目前最佳的预后预测因素,并且其显著优于目前所使用的多因素危险因素评分。在I型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L1CAM意味着需要进行辅助治疗。该粘附分子可作为一种靶向治疗目标,在不久的将来目前正在研发过程中的人类抗L1CAM抗体将用于临床.

Zeimet AG, Reimer D, Huszar M, Winterhoff B, Puistola U, Abdel Azim S, Müller-Holzner E, Ben-Arie A, van Kempen LC, Petru E, Jahn S, Geels YP, Massuger LF, Amant F, Polterauer S, Lappi-Blanco E, Bulten J, Meuter A, Tanouye S, Oppelt P, Stroh-Weigert M, Reinthaller A, Mariani A, Hackl W, Netzer M, Schirmer U, Vergote I, Altevogt P, Marth C, Fogel M.L1CAM in Early-Stage Type I Endometrial Cancer: Results of a Large Multicenter Evaluation.J Natl Cancer Inst. 2013 Jun 1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23781004

作者:echo116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3-08-01 kljjma

    很好的资源共享,可以启发思路。

    0

相关资讯

宫颈间质侵袭可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存活率

    目的:估计可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存活时间的宫颈间质侵袭程度。     方法:我们回顾了3个学术机构的2期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病例。一名妇科病理医师重新评价了已归档的切片,并测量了宫颈间质侵袭深度。提取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116例病例中,

宫颈间质侵袭可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存活率

    目的:估计可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存活时间的宫颈间质侵袭程度。     方法:我们回顾了3个学术机构的2期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病例。一名妇科病理医师重新评价了已归档的切片,并测量了宫颈间质侵袭深度。提取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116例病例中,

AJE:女性30岁后生育会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

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最后一次生育在25岁以下的女性相比,最后一次生育在40岁或者更晚会使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下降了44%。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Veronica Wendy Setiawan博士发现女性30岁后,最后一次生育的年龄每延后五年,患该肿瘤的风险下降将近13%。因此该研究能显著地反映出较晚的最后生育年龄是一个保护女性免受子宫内膜癌侵害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检测了来自四个定

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优于分段诊刮

       近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以及是否增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研究指出,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优于单纯分段诊刮,并且不增加腹腔冲洗液阳性率。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05期《实用妇产科杂志》上。   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

GYNECOL ONCOL :抗糖尿病药物与子宫内膜癌风险无关

  瑞士一项研究表明,使用二甲双胍和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与子宫内膜癌患病风险无关。该研究论文3月20日在线发表于《妇科肿瘤学》(Gynecol Oncol)杂志。   该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利用英国全科医学研究数据库(GPRD)探索了二甲双胍和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与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关联。研究对象为偶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和与之匹配的对照者。   结果,研究共纳入2554例子宫内膜

ECO2013:过去60年的数据显示儿时的肥胖和身高指数与成人子宫内膜癌相关

发布在5月12日开始的利维浦欧洲肥胖会议(ECO)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儿童期的肥胖和身高指数可能与成人期子宫内膜癌相关。这项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医院预防医学研究院的Julie Aarestrup,Copenhagen, Denmark及其同事完成。欧洲每年新发子宫内膜癌超过90,000例,在女性肿瘤中排名第四。对于成年女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与高体质指数(BMI)密切相关,而与身高无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