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Gastroenterology: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2019-05-13 不详 MedSci原创

有报道显示,凝血的系统性改变与急性胰腺炎(AP)的并发症有关。最近有专家学者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描述为胰腺炎结果的标志物。早期预测对于降低AP死亡率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AP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背景
有报道显示,凝血的系统性改变与急性胰腺炎(AP)的并发症有关。最近有专家学者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描述为胰腺炎结果的标志物。早期预测对于降低AP死亡率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AP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研究人员对3451名AP患者的数据进行了观察性回顾性研究。在入院后24小时和入院后的一周内通过免疫比浊法测量血清D-二聚体水平。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用于确定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是否与AP的严重性独立相关。

结果
在3451例AP患者中,2478例(71.8%)在住院24小时内测得血清D-二聚体水平; 其中1273例D-二聚体水平≤2.5mg/ L,1205例D-二聚体水平> 2.5 mg / L(934例患者有轻度AP(MAP); 1086例,中度重度AP(MSAP); 458例,严重AP(SAP))。D-二聚体水平> 2.5 mg / L(n = 1205)的患者SAP发病率较高(75.5%vs24.5%),急性胰周围液收集(APFC)(53.3%vs46.7%),急性坏死收集( ANC)(72.4% VS 27.6%),胰腺坏死(PN)(65.2% VS 34.8%),感染性胰腺坏死(IPN)(77.7% VS 22.8%),器官衰竭(OF)(68.5% vs 31.5%),持续性器官衰竭(POF)(75.5% VS 24.5%),ICU要求(70.2% VS 29.8%)和死亡率(79.2% VS 20.8%)与D-二聚体水平≤2.5的患者mg / L相比均更加不理想。多变量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
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的测量可用于AP的风险分层。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不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Hepatology: 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移植与劳力性中暑有关

严重急性肝损伤是劳力性中暑的严重并发症。肝移植(LT)是一种治疗选择,但LT的标准和LT的最佳时机尚未明确确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明劳力性中暑引发的肝损伤与肝移植之间的关系。

BMC Gastroenterology:炎症性肠病经常出现的肝胆和胰腺症状分析

已经有文献报道,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易出现肝胆和胰腺疾病并发症。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究炎症性肠病中肝胆和胰腺表现的流行程度及其与疾病本身和所用药物的关系。

Hepatology:低血清铁调节蛋白与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存活率降低有关

肝脏可以通过合成血清转运蛋白和铁调节蛋白参与体内铁稳态的维持,因此肝脏铁稳态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急性肝衰竭(ALF)和由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ALF衷铁代谢的情况。

DDS: 巨噬细胞移植抑制剂会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内胆管损伤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参与许多急性和慢性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其在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的肝内胆管(IBD)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MIF的作用及其在SAP并发IBD细胞损伤中的潜在机制。

DDS: 动态甘油三酯水平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的影响

甘油三酯严重影响胰腺炎患者的疾病发展,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究动态甘油三酯水平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复发性胰腺炎风险的影响。

DDS: 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在体外和体内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肝保护作用

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LPZ)临床上用于减少胃酸分泌,但对其可能的肝保护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和体内大鼠肝损伤模型研究LPZ的保肝作用及其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