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14:希氏束旁起源的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消融

2014-06-03 新华医院 李威报道 OCC2014

5月30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陈明龙教授在国际厅就希氏束旁起源的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消融进行了系统介绍。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His及邻近区域解剖,他将传导系统比作一颗倒生长的树。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解剖分为右侧希氏束旁和左侧希氏束旁起源。右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的多来源于心肌,而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多起源于希蒲系统。陈教授接下来阐述了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

5月30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陈明龙教授在国际厅就希氏束旁起源的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消融进行了系统介绍。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His及邻近区域解剖,他将传导系统比作一颗倒生长的树。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解剖分为右侧希氏束旁和左侧希氏束旁起源。右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的多来源于心肌,而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室速多起源于希蒲系统。陈教授接下来阐述了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标测与消融。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的消融应避免损伤希氏束。左侧希氏束旁起源的室速应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相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时应考虑左侧希氏束旁起源的室速。希氏束旁起源的室早/室速的发生率并不低,早年因担心损伤希氏束消融成功率不高,近年来,随着标测技术的提高以及新型导管的使用,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

最后陈教授分享了他们电生理团队的一些希氏束旁起源室速消融的精彩病例。


作者:新华医院 李威报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OCC 2014:“20185例碘克沙醇”大型临床研究

2014年5月30日,由倪幼方教授主持,徐亚伟教授主讲的“20185例碘克沙醇”大型临床研究报告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碘克沙醇是一种注射用的造影剂,适用于椎管内造影,静脉内尿路造影。该药于2001年被中国SFDA批准使用。上市后监测研究是在临床是在临床实际使用情况下从大样本非选择人群中进一步获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有效研究方法。然而既往在中国进行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并未达到对III

OCC 2014:Evolution临床试验3年随访结果

2014年5月30日,由倪幼方教授主持,葛雷教授主讲的“Evolution临床试验3年随访结果”报告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可降解涂层的β霉素的药物支架EXCEL DES和不可降解涂层的β霉素的药物支架CYPHER DES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有1924人参与了本研究,根据2;1的随机化方法,实验者将1248人分入EXCEL支架组,另外674人分入CYPHER支架组。实验总

OCC 2014: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科研基金申请的注意事项

2014年5月30日,由陈桢玥教授,梁春教授主持,荆清教授主讲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科研基金申请的注意事项”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准备,撰写项目申请书及注意事项以及申请及评审程序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荆教授简略介绍了下各资助项目的类型资助额度以及资助年限,其中重点介绍了“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这个项目,荆教授认为该项目资助力度近期得到增强,值得重

OCC 2014:怎样从文献阅读中找到SCI的灵感

2014年5月30日,由荆清教授,梁春教授主持,胡凯教授主讲的“怎样从文献阅读中找到SCI的灵感报告”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胡教授首先从选题开始讲起,鼓励大家扩大阅读面以获得更多的研究方向及思路,其阅读面要同时包括中外的文献,报刊等。接着胡教授列举了几分文献,通过例子给参会者演示了如何从例子中通过对结局的分析,对暴露或是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研究收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个人行为等找到进一步研究的方

OCC 2014:陈纪言教授介绍CTO介入治疗现状与挑战

5月30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厅,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纪言教授做了题为“CTO介入治疗现状与挑战”的汇报讲座。 陈纪言教授介绍了目前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CTO)治疗的现状,他指出,CTO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介入治疗疾病,该疾病比较常见,约占总体PCI的10%~15%,但是它是介入治疗中最后一个没有攻克的堡垒,介入成功率仅有50%~80%。但是通过近十年的努力,CTO的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导丝

OCC 2014:李毅刚教授谈室速导管消融进展

5月30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的李毅刚教授系统介绍了室速机制研究新视点与导管消融。 器质性心脏病的基质改变是室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基础。疤痕组织纤维化、心肌CX43表达与分布异常和钠离子通道重构导致的心肌缓慢电传导,以及局灶触发活动是室速产生的机制。 心内三维标测、CT、MRI均为识别室速基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结合有较高的实用性,可指导消融。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