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脑卒中后,抗血小板治疗,收益和风险如何权衡?

2021-08-25 Freeman MedSci原创

在纳入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试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缺血事件复发和大出血的风险同步增加。

在发生TIA或非心肌梗塞性缺血性卒中后,建议终身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和氯吡格雷单独使用目前被推荐为非心脑血管栓塞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一线药物,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可降低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约20%至25%。

尽管进行了治疗,但复发缺血事件的残余风险还是很大,每年≈5%。为了进一步降低血管事件的风险,人们研究了增加一种额外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好处;一些试验观察到在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期间,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风险略有降低,但代价是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对于目前推荐的抗血小板方案,平均而言,缺血事件的减少大于大出血的增加。然而,对于个别病人来说,由于大出血或复发性缺血事件的潜在绝对风险的变化,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可能有所不同。对于出血风险增加而复发性缺血事件风险较低的患者,出血并发症可能抵消抗血小板药物的益处。

预后模型可用于对试验人群进行分层,探讨绝对风险的变化对治疗带来的益处和风险的影响。

藉此,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Nina A. Hilkens等人,根据个人的出血风险,研究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我们汇集了6项随机临床试验(CAPRIE[有缺血事件风险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ESPS-2[欧洲卒中预防研究-2]、MATCH[高风险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管理动脉血栓]、CHARISMA[氯吡格雷用于动脉血栓高风险和缺血性稳定、管理和避免]、ESPRIT[欧洲/澳大利亚可逆性缺血中风预防试验]和PRoFESS[有效避免二次中风的预防方案])研究非心肌梗塞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后亚急性或慢性阶段的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S2TOP-BLEED评分预测的大出血风险,将患者分层为五级。在4种情况下,评估每个五分位数的大出血和复发缺血事件的年度风险。(1)阿司匹林单药治疗,(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治疗,(3)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和(4)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计算了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的净效益。

37877名患者被纳入分析。大出血和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风险都随着预测出血风险的五分位数增加,但缺血事件的风险始终较高(例如,使用阿司匹林的大出血风险从0.7%/年(最低五分位数)到3.2%/年(最高五分位数),使用阿司匹林的缺血事件风险从2.5%/年到10.2%/年)。

在所有五分位数中,相对减少缺血事件(从0.4%到0.9/1.0%/年),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导致更多的大出血(0.9%-1.7%/年)。

根据基线出血风险,对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氯吡格雷没有明显的偏好。

这个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在纳入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试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缺血事件复发和大出血的风险同步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不能仅仅基于出血风险评估而进行个体化。

 

原文出处:
Hilkens NA, Algra A, Diener HC, et al. Balancing Benefits and Risks of Long-Term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Noncardioembol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Stroke.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July 26, 2021. doi:10.1161/STROKEAHA.120.031755

作者:Freem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21-08-26 查查佳佳

    李思思

    0

  2. 2021-08-26 智慧药

    学习学习

    0

  3. 2021-08-26 健健

    卒中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病,溶栓,取栓等血管内治疗也很成熟,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问题有待认知!

    0

相关资讯

Stroke:脑卒中,残余炎症因子本身,可高效预测再发脑卒中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仅有RIR可以预测复发卒中,尤其是那些有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以及不良功能结局。

Stroke:深静脉血栓, 发病率和病例死亡率如何?

CVT的发病率与2000年后基于人口的研究报告中登记的发病率相当

Stroke:坚持地中海饮食,可减缓血管硬化进展

与低脂饮食相比,长期食用富含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地中海饮食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减少有关,

Stroke:细胞外囊泡相关指标,可辅助诊断短暂缺血发作

与症状不太可能由脑缺血引起的患者相比,被判定为非常可能由脑缺血引起的短暂症状的患者的EV-表面抗原谱似乎有所不同

TNSRE:经颅多普勒信号评价体外反搏脑卒中康复的指标

体外反搏(ECP)是一种改善重要器官灌注的无创方法。它通过充气袖带将心电图触发的舒张压应用于下肢。舒张期血压升高和收缩后负荷同时降低会增加心脏、大脑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之前的研究表明,ECP通过

Stroke:取栓后,血压变异和不良预后息息相关

成功再灌注后的高频血压波动,可能是有害的,并与神经系统恢复的可能性降低和有利的功能结果有关

拓展阅读

突发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获得良好疗效

58 岁男性脑卒中病例,发病后经系列检查诊断与治疗,包括溶栓、取栓等,介绍其病情演变、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恢复情况。

IJNS:衰弱对成年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研究强调了评估成年卒中出院患者基线衰弱的重要性,因为它与非选择性再入院、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卒中后残疾显著相关。

Stroke:高强度失语干预对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的疲劳程度的影响

强化治疗对患有慢性失语症的中风幸存者的疲劳程度很小,这表明疲劳并不是高强度治疗的障碍。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CTP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功能预后预测的新型影像学指标

基于平扫计算机断层摄影 (NCCT) 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CTA) 手动测量的几个派生指标,如血栓衰减增加和空隙率已被引入临床。

脑卒中二级预防新策略!炎症或为关键治疗靶点,有助于降低残余风险

炎症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脑小血管疾病(cSVD)和心房颤动(AF)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主要的残余风险,并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机制。

Annals of Neurology:2000-2020 年中风复发和复发后死亡率趋势的性别差异

中风复发率的下降表明中风二级预防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女性。

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暂未更新 · 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