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的发展与挑战

2013-10-22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畅

访GASTRO2013 大会秘书长、上海组委会主席李兆申教授 消化内镜:改变当今医疗格局 谈到世界胃肠病学大会的学术亮点,GASTRO 2013大会秘书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教授指出,不论从学术内容还是组织形式角度,消化内镜技术无疑是本届会议的重头戏。当今,以 消化内镜为代表的微创介入技术在消化系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相对简便、

访GASTRO2013 大会秘书长、上海组委会主席李兆申教授

消化内镜:改变当今医疗格局

谈到世界胃肠病学大会的学术亮点,GASTRO 2013大会秘书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教授指出,不论从学术内容还是组织形式角度,消化内镜技术无疑是本届会议的重头戏。当今,以 消化内镜为代表的微创介入技术在消化系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相对简便、创伤性小、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改变了当 今的消化疾病医疗格局。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以及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手术(NOTES)等一大批新技术涌现。POEM现已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在POEM技术的基础上,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也在逐渐发展。

中国消化内镜:成绩与挑战并存

在过去的50年间,中国消化内镜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今天中国消化内镜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大量内镜中心、内镜室的建立与发 展,消化内镜专业杂志、网站的创办与临床诊疗指南的及时更新,创新技术研究以及消化内镜领域临床研究的开展。上述成绩与中国几代消化内镜临床工作者的努力 及加强与发达国家学者的交流密不可分。

近十年,我国消化内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规范化培训、科学研究、质量控制与医疗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D和超声内镜(EUS)等技术领域。以早期胃癌为例,1975年、1990年、2005年日本早期胃癌 诊断率分别达到20.9%、43.4%、70.0%。而我国同期早期胃癌诊断率分别低于5%、低于10%和达到15%,目前尚无针对早期胃癌的ESD大型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表。在ERCP方面,每年我国约有100万患者须接受ERCP诊疗。但实际上,我国目前能开展ERCP技术的医疗机构不足500家,掌 握ERCP技术的内镜医师不足1200名,加之其他因素,国内每年接受ERCP的患者仅为10%左右,其余近90%的患者不得不改为传统手术治疗。中国需 要培训更多的ERCP临床医师,并建立更多的ERCP诊疗室,切实提高ERCP技术水平。

最后,李教授表示,在未来我国消化内镜领域须从技术创新、多学科创新研究、规范制度及年轻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有效降低交叉感染与并发症风险,以患者为中心,以整合医学为指导思想,选用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使患者成为医疗新技术的获益者。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李兆申:2011年消化内镜领域的重要进展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李兆申 伴随着全球科技进步的步伐,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进入21世纪后,微创医学成为当今医学的主流和趋势,在微创医学的核心技术中,以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最为全面和成熟,其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011年是消化内镜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一年,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消化内镜学科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