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基金申请书写作的失败和成功经验

2016-01-25 冯兆东 科学网

一、我是一个“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老手记得好像是1983年,我的两位兰州大学的老师在美国进修,我竟然在两位老师的“遥控指导下”成功地撰写了两个NSFC的本子。这一成功着实地让我“飘飘然”了一阵子。1985年我去了美国,直至1991年底,我没有写过任何基金本子。从1992年开始,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就一直是我事业中的“重中之重”。博士毕业后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两年多的博士后。为了生计(也为了成功

一、我是一个“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老手

记得好像是1983年,我的两位兰州大学的老师在美国进修,我竟然在两位老师的“遥控指导下”成功地撰写了两个NSFC的本子。这一成功着实地让我“飘飘然”了一阵子。1985年我去了美国,直至1991年底,我没有写过任何基金本子。

从1992年开始,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就一直是我事业中的“重中之重”。博士毕业后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两年多的博士后。为了生计(也为了成功),我在博士后期间写了四个美国NSF(基金委)的基金申请,但一无所获。失业半年之后我去了犹它大学教书两年(1994.9至1996.6),为了生计(也为了成功),在犹它大学我又写了两个完全不同于我以前的本子的本子,结果呢?还是一无所获。

1996年算是我的“幸运年”:(1)我得到了新泽西州一所大学(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的“终身系列”(tenure track)教职,(2)我和另外五名学者得到了去蒙古国“探寻”地学合作机会的NSF(美国基金委)基金支持。

可是,1996年之后的我也非“柳暗花明”。我在我的博文(我在美国的不容易;冯兆东;2015-07-04)中这样写道:1996年我开始了我在Montclair州立大学长达十三年的教书生涯。1997年我向美国NSF递交了一个项目申请书,返回的评语很是不好。1998年我在NSF申请到了一笔“小钱”,为我的“大项目”申请做了一些预研究。结果呢,1999的申请还是被毙了。2001年我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又申请到了一笔“小钱”,2002年用那笔“小钱”获得了不少预研究资料,为2003年我的NSF申请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二、我的“成功”案例

2.1. “科学激情”类

下面是我在我们的新作《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地理分异》的前言中写的第一段话。这本书的立意是: 批判地审视“基于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虽然An(安芷生)和Porter(1997)关于末次间冰期冬季风存在千年尺度剧烈变化的报道是很有影响力的,但他们报道的黄土高原中部地区S1中表达气候剧烈变化的粉尘事件是值得怀疑的。

记得那是1998年12份的一个周末,我(冯兆东)在赶写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NSF)的基金申请书(关于蒙古高原),突然接到任教于美国路易安娜州立大学的廖淦标教授的电话。他问我有没有读过An(安芷生)和Porter(1997)发表于Geology的文章。在知道我没读过的情况下,廖淦标立即传真了一份给我。

我十分认真地拜读了那篇文章,并激情地认为:在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地区的S1中重建高分辨率气候事件是不大可能的。于是,我激情地撰写了关于中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问题的NSF的申请书。出乎意外的是:在我的关于蒙古高原全新世的NSF申请多次被毙的低迷情况下,我的关于中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问题的NSF申请书于1999年竟然一举成功。

归纳:当时的我完全陷入了“蒙古高原问题”的“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困境,毫无其它的脱困想法和准备。但是,我自己的“黄土高原学术经历”以及我自己在土壤发生学和地貌学方面的扎实训练使得我对黄土高原的古土壤问题极度敏感和高度激情。以后的我总结道:如果一个学术话题让您激情不已而且该话题是挑战著名学者已有成果的,您一定要抓住这样的话题:抓住名人的“软肋”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

2.2.“坚持不懈”类

如前所述,从1996年到2003年的七年中我完全陷入了“蒙古高原问题”的“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困境。我的同事说:兆东,你还不如去“沿街乞讨”呢。我的申请书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他们(评审者)的评语非常不鼓励我:冯博士仍然没有显示出很强的科学实力(即:简历不怎么样),冯博士对相关科学问题的把控不到位(即:对相关文献的消化不透彻);冯博士在科学实验方面的训练似乎不够扎实,等等。

可是,这个时候的我却“奇迹般”地坚持了我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为了生计而坚持):那个要在“蒙古高原问题上有发言权”的冲动鼓励着我的坚持!通过七年的不断努力和刻意满足评审者们的期望(我从来没有抗拒过他们的期望),通过组织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弥补我的不足),通过不断积累“预研究资料”,我的“蒙古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重建”NSF申请(2003年的申请)总算“高额度和高排名地”成功了。

归纳:“蒙古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重建”NSF申请的成功为我找回了自信,也为我赢得了要在“蒙古高原问题上有发言权”的机会。正如我在我们最近出版的《 蒙古高原过去四万年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一书的前言里所说:“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捡起了蒙古高原,我这辈子可能就无事业可言了”。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是需要的。

2.3.“另辟新径”类

做完了“黄土高原”项目(2000-2003),又在做“蒙古高原项目”(2004-2007)。很想挤进“美国大平原”(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美国大平原”的)。但是那儿(“美国大平原”)太拥挤(太多的人在竞争那块阵地),我没能挤进去(而且我觉得我可能挤不进去了的)。于是,我把目光投射到了“中亚”,因为“中亚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的文献自前苏联解体后没有任何更新。

从2005年12月1日至2006年3月10日的近100天里,我把“讲课”和“日常生活”都当成了“副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亚洲西风主导区(即中亚)过去五万来的生物气候变化”NSFC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中去了。虽然相关的“中亚”文献是落伍的,但我对这些文献且是知之甚少的!更有甚者,为了理解控制“中亚晚第四纪气候”的机制,我必须全面了解与之相关的“欧洲晚第四纪气候”方面的文献。虽然任务是繁重的,但我采用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孤军作战”计划。

首先,我花了约30天的时间去消化“欧洲晚第四纪气候”方面的文献,并将关注点放在新近(1990-2005)发表的一些综合性述评文章上和一些被高度关注的“有争议”的文章上。我的目的是:尽快掌握被认可的“欧洲晚第四纪气候”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并透彻地理解“被激烈争论”的相关理论焦点。

接着,我花了约30天的时间去消化“中亚晚第四纪气候”方面的文献,并将关注点放在曾经发表的一些综合性述评文章上和一些曾被高度关注的“有争议”的文章上(注:这方面的文献自前苏联解体后没有任何更新)。我的目的是:尽快掌握前苏联解体前被认可的“中亚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框架。

我的切入点是:气候学上处于“中亚”上游的“欧洲”在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近年(1990-2005)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而“中亚”在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却无可以被用来勾勒“大图像”的有用资料。然而,为了勾勒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大图像”,我们必须理解“中亚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即:我们需要中亚的相关资料)。

文献消化完成之后,我花了约20天时间完成了“亚洲西风主导区(即中亚)过去五万来的生物气候变化”NSFC项目申请书的初稿。剩下的20天呢,在完成项目申请书的周边材料(如:预算、简历等)的同时,我几乎每天读三遍(上午、中午、下午各读一遍)项目申请书,以不断地从科学逻辑上和语言逻辑上改进项目申请书(注:这个申请是成功了的)。

归纳: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和年轻的合作者,做“地学”研究的学者(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态学等)如果能守住以下三条阵线的任何一条或多条,您就能占领一块属于您自己的学术阵地:(1)一块地盘(如:南极、阿拉斯加等),(2)一个时段(如:晚第四纪、侏罗纪等),(3)一个手段(如:孢粉、地球化学等)。虽然我不能列举出适于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的例子,但我相信:“占领一个适于自己的学术阵地”的说法也适合于其它学科。不过,我得高调强调:“占领一个适于自己的学术阵地”是因为您必须建立自己在这方面的“不懈信誉”,而不是为了“排挤别人”。“排挤别人”是不守职业操守的行为。我的结论是:为自己“占领一个适于自己的学术阵地”是符合职业操守的!

三、另外几点感受

以下是我自己在NSFC基金申请书写作过程中和我对别人的NSFC基金申请书评审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感受。

3.1. 基金申请书涉及“科学四股”中的“两股”

科学“四股”:(1)为啥要做(Why did you do this)?(2)如何去做(How did you do it)?(3)您获得的结果是什么(What are the results)?(4)您的解译是什么(What is your interpretation)?

其中的(1)“为啥要做”和(2)“如何去做”正是基金申请书中要您花足够的口舌去辩论的“两股”,基金申请书完全等同于一场公开的口头辩论:您得”完整地”、“煽情地”、“逻辑地”去赢辩论。“如何去做”部分呢,我评审过的绝大部分本子都写得不错。但“为啥要做”部分呢,我觉得“不太满意”的本子仍然不少。

“不太满意”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条:(1)“研究意义”(Research Rationale)不够激情,(2)“文献述评”逻辑不清。“研究意义”部分讲述的是:问题的来由,它的科学和实践重要性,以及“您的申请书所设计的研究”的优势所在。我喜欢那些“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和“语言表达很煽情”的申请书!我很不喜欢那些用领袖语录或高级文件或名人语录作为Research Rationale的申请书。

“文献述评”部分最忌讳:毫无逻辑的文献罗列。我建议:您首先规划出您的文献述评逻辑来:要么按文献和学科进展的时间来分别叙述(如:1950年之前,1950年之后,最新(2000年后)等),要么按地域来分别学术(如:北美,欧洲,其它等),要么按您的申请所涉及问题的亚类来分别叙述(如:孢粉方面,地球化学方面,地球物理方面等)。记着:文献述评的功能有两个:(i)显示您对相关学科的进展是十分了解的,(ii)由文献述评导引出您的申请书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即:什么问题是前人还没有解决而您准备去解决的问题?)。

3.2. 基金申请书写作也必须严格遵守语言逻辑的三C原则

语言的“三C”原则:(1)complete(完整),(2)concise(简明扼要),(3)coherent(连贯的、合乎逻辑的)。与撰写科学论文一样,项目申请书撰写也必须遵守语言三C原则。仍然需要强调的是,coherent(连贯的、合乎逻辑的)最为重要,它意味着句子中“指代关系”是清晰的,逻辑是平稳的。我自己的经历反反复复地告诉我:无论如何细致地关注“语言逻辑问题”都不会过份的。

3.3. 基金申请书“获准”的三原则

我在NSF和NSFC的经历都“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一个基金申请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三个因子。第一,申请书的质量:其质量不仅取决于申请书对科学问题的把控,也取决于申请书全文的表述清晰度和雄辩性。第二,项目负责人和团队的质量:项目负责人的很好学术简历以及他/她在之前的NSFC项目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还有,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和对项目的适宜性也都是重要的。第三,可操作性: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您的研究条件等的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和给定的经费条件下,您是否能完成您承诺的任务(over-promise 和 under-promise 都是不可取的)。

3.4. 多拜读一些已经成功了的本子

向成功了的同行和朋友发出请求,请他们给您推荐一批相关的和已经成功了的“极好”本子,您去好好的琢磨这些本子的“成功所在”。

作者:冯兆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1. 2016-01-27 vinson820801

    学习了,我刚起步呢

    0

  2. 2016-01-26 doctording1

    很励志,感谢分享

    0

  3. 2016-01-26 老段

    帮助很大

    0

相关资讯

预告:MedSci 2014学术讲座——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

MedSci作为专业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临床科研教育培训与医学学术服务指导,全面提升中国医学科研学术水平,全面对接中国与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MedSci自2009年开始,推出“临床科研中国行”公益活动,围绕“SCI论文选题、写作与发表,高级医学统计与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与荟萃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辅导”四大主题,展开全国公益巡回授课;历经四年,讲座场次已逾三百场,足迹

基金申请冲刺阶段:字斟句酌 行文流畅

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已到冲刺阶段,离开交卷的期限不远了。近来,按例收到各路朋友发来的标书,让我出谋划策。说实在的,这个“谋士”并不好当,一来学识有限,二来对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和申请行情不甚了了,所以只能尽力而为,提出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建议或意见。今天,想集中聊聊如何改进申请书的表述,这一话题已多次涉及,这里稍加归纳。 如前所述,申请一个项目,事先要“做足功课”,而到目前阶段,是展示功课是否

颜宁:一份失败的基金申请

今年踌躇满志地申请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希望可以支持“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我还一直志在必得,因为这个课题的重要性远大于我之前所有的研究,好像基金委还从来没有立项支持营养物质跨膜转运这个很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而且我们知道是一定可以做出成果、对得起这份资助。 六月下旬,获知并未获得最终答辩的机会,而5月18日我们GLUT1的结构论文已经发表。这个结构的获得为申请中的后续问题打开了门,未来

注意!这些基金申请要准备起来了(新版)

前两天新一轮的百人计划结果公示,127位候选人申请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将获得相应支持。麦子本想做一期相关内容,对候选人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留点口水以示瞻仰。然而身边的小伙伴还没有从八月份与国自然女神擦肩而过的忧愁中苏醒过来,其实基金种类繁多,总有一款适合你。现在日历已然到了2015年的下半年,接下来的炮火该往哪儿开? 另外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时

没特殊手段难申项目:风光基层科研背后的辛酸

随着年底封账大限到来,不少高校迎来了科研项目报销的高峰期。针对有媒体曝出的“某高校学生排队替导师报销经费”,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情况实际上在很多高校都存在。 而费时费人费力的项目经费报销场景仅仅是表面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层科研人员反映,项目申请猫腻多、申报文书复杂、经费设计僵化等问题,才是“捆”住科研人员手脚的最大弊端。 项目申请:没点“特殊手段”不行? 准备申请资料是科研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之心得篇

导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标题和摘要基金评审的目的在于确定对申请书的整体评价,所以在泛读的背景下,题目、摘要这些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仅次于申请人科研背景等硬指标。注重评审专家的阅读体验,怎么强调细节都不为过。醒目的标题和精炼的摘要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要一目了然,让评委一看就清楚你的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标题除了概括主题外,还要有新意,能够吸引人。标题中出现的所有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