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强悍动物水熊虫:基因组测序解开秘密

2015-12-14 MedSci MedSci原创

MedSci小编说——这东东与医学没有神马关系,小编为什么要摘录呢?更多的希望带给大家一些灵感。动物,疾病都一样,有常规的,也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一面,都需要大家不断思考与探索。缓步动物(tardigrade),更常见的俗名是“水熊虫”,因为它看起来像可爱的多腿小熊。这种微小的动物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抵抗力:煮,冻,辐射,丢真空——它都很难死掉,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因此,生物学界对水熊虫不

MedSci小编说——
这东东与医学没有神马关系,小编为什么要摘录呢?更多的希望带给大家一些灵感。动物,疾病都一样,有常规的,也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一面,都需要大家不断思考与探索。



缓步动物(tardigrade),更常见的俗名是“水熊虫”,因为它看起来像可爱的多腿小熊。这种微小的动物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抵抗力:煮,冻,辐射,丢真空——它都很难死掉,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之一。因此,生物学界对水熊虫不仅叹为观止,而且视之为研究瑰宝,期望它会带来可与果蝇相比拟的贡献。

水熊也称水熊虫(Water Bear),是对缓步动物门生物的俗称,有记录的约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水熊体型极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身体表层覆盖着一层水膜,用于避免身体干燥,同时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气。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大部分靠尖锐的吸针吸食动植物细胞里的汁液为生,一小部分为食肉动物(Carnivore)。最大的特点是它从卵里生出来就已成年,无童年时期,身体里细胞的数量终生都不再改变。

水熊是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强的生物,可以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在外太空生存,在喜马拉雅山脉(6000m 以上,曾在5546米处发现过)、温泉、南极和深海(4000m 以下)都能生存。 缓步动物门具有全部四种隐生(Cryptobiosis)性(即低湿隐生Anhydrobiosis、低温隐生(Cryobiosis)、变渗隐生(Osmobiosis)及缺氧隐生(Anoxybiosis)),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停止所有新陈代谢。缓步动物也因此被认为是生命力最强的动物。在隐生的情况下,一般可以在高温(151°C)、接近绝对零度(最高纪录-272.8°C)、高辐射、真空或高压的环境下生存数分钟至数日不等。曾经有缓步动物隐生超过120年的记录。

为什么水熊虫生命力如此顽强?

最近,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研究人员,对这种几乎坚不可摧的缓步动物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发现了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它们基因组的一大部分——近六分之一或百分之17.5,是来自于外源DNA。

本文共同作者、UNC艺术与科学学院生物系教师Bob Goldstein指出:“我们并不知道,一个动物的基因组,是由这么多的外源DNA组成。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获得了外源基因,但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生到如此程度。”

这项工作,发表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的《PNAS》,不仅提出了“外源基因和水熊虫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延伸了“DNA是如何遗传的”的传统观念。

本文第一作者Thomas Boothby和Goldstein及其同事们发现,水熊虫获得的约6000个外源基因来自于细菌,但也来自于植物、真菌和细菌,通过一个被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的过程——遗传物质在物种之间交换,而不是仅从亲本那里遗传DNA。之前另一个微观动物(称为轮虫rotifer)是具有最多外源DNA的记录保持者,但其具有的外源DNA只是水熊虫的大约一半。相比之下,大多数动物的基因组中,只有百分之一的基因组来自于外源基因。

Goldstein实验室博士后Boothby称:“可以生存在极端压力条件下的动物,可能特别容易获得外源基因——细菌的基因可能比动物更能承受压力。”毕竟,细菌在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中已经生存了数十亿年。

研究小组推测,DNA是随机地进入基因组,但是保留下来的基因,让水熊虫能够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例如,把水熊虫放在零下80摄氏度冰箱一年,甚至十年后,在解冻后20分钟它又开始四处活动。

Boothby和Goldstein认为,当水熊虫处于极端的压力条件(如干燥条件或极端干燥)时,水熊虫的DNA断裂成小碎片。当细胞补充水份时,细胞膜和细胞核(DNA的保存之处),变得暂时泄漏,DNA和其他大分子可容易地通过。当细胞补充水分后,水熊虫不仅可以修复自己受损的DNA,而且也将来自不同物种的DNA嵌入自己的基因组中。

Boothby说:“我们想起生命树,遗传物质从亲本垂直传递下来。但是随着基因水平转移这个概念越来越被广泛接受,并且更广为人知,至少在某些生物体中,它正开始改变我们思考‘进化和遗传物质传递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的方式。因此,我们不是考虑生命之树,而是可以考虑生命之网,以及从分支到分支的遗传物质交换。所以这是令人兴奋的。我们开始调整对于进化过程的理解。”

原始出处:

Boothby TC, Tenlen JR, Smith FW, Wang JR, Patanella KA, Osborne Nishimura E, Tintori SC, Li Q, Jones CD, Yandell M, Messina DN, Glasscock J, Goldstein B.Evidence for extensiv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the draft genome of a tardigrade.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Nov 23. pii: 201510461.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5-12-15 不二.

    神奇

    0

  2. 2015-12-15 liushui8012

    借鉴其它物种,为人类服务

    0

  3. 2015-12-15 huangwukui

    新方向

    0

相关资讯

Cell里程碑研究开启转移性癌症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研究揭示,几乎90%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都携带着可以被一些现有的或新的癌症药物靶向的遗传突变。研究结果发布在科学期刊《细胞》(Cell)杂志上。来自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创建了一张已扩散至全身的致命前列腺癌的遗传突变综合图谱,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其誉为是这一疾病的“罗塞塔石碑”( Rosetta Stone,原意是指解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可靠线索)。研究人员说,医生们现在可以开始测试

美国将创建统一的公有云端基因组数据平台dbGap

  基因组学的科研人员正越来越多地使用云计算服务,谷歌的云计算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三月基因组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迎来了一件大喜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取消了不准将其dbGap数据库中的基因组信息上传到云端的规定。这一规定设立于2007年,它的取消无疑为科研工作者存储和分析基因组信息提供了便利。 云计算服务通过按需付费模式提供海量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使用云服务要通过互联网

JMCB:中国科学家应用CRISPR破解基因组“未解之谜”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JMCB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应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轻松实现对DNA片段的倒位和重复,对于基因组中存在的大量DNA调控元件和大量基因簇的功能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基因组中包含了几百万个DNA调控元件和大量的基因簇,但其中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实验检测,还有大量基因组"未解之谜"等待人类去破解。DNA编辑技术CRISPR/

Nature:英国万人基因组计划揭示罕见突变与人类疾病关系

近日,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刊登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人群基因组测序研究,而关于这些数据的来源和用途也同一时间发表在了Nature, Nature Genetics, Bioinformatics以及Nature Communication等Nature系列杂志上。罕见基因突变是DNA中携带的遗传变化,而在一个人群中携带这种突变的人相对较少。英国的万人研究就是为了探究罕见遗传突变与人类疾病和疾病风

Nature:世界上很大的人类基因组变异被解析,含26个种族2,504人的基因组

由***基因组计划协会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构建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基因组变异目录,可为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他们确立一些人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的原因。尽管大多数的人类基因组变异都是无害的,一些甚至是有益的,但也有些变异却可导致疾病,造成认知障碍,影响癌症、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易感性。了解基因组变异导致疾病的机制或可帮助临床医生改进诊断及治疗方法及开发出新的防治对策。

Nature:肿瘤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之谜破解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分裂速度相当快,其基因组“质量”却相当稳定——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ickson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沈华浩教授团队通过合作,发现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期存在DNA复制行为,这是肿瘤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12月2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两校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大医学院教授应颂敏说,正常细胞的分裂遵循经典的细胞分裂周期理论,在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