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创新急救模式 创伤救治体系这样建设

2018-07-03 佚名 国家卫健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有关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就提升创伤救治能力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创伤救治体系建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有关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就提升创伤救治能力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工作,按照辖区内人口数量与结构、医疗需求、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坚持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构建创伤救治体系,按照服务流程开展工作(见附件1)。在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结合医疗资源布局,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城市创伤救治网络。在县域内,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县级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县域创伤救治网络。其他医疗机构根据服务半径、创伤患者救治需要,作为创伤救治点加入创伤救治网络。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建设,作好血站设置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固定献血屋、献血点和储血点。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建立血液预警和监测信息系统,健全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和血液调配制度,保障创伤救治的临床用血。

我委组织制定了《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2),供各地开展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时参照使用。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创伤中心建设工作的支持、指导和监管力度,优化创伤诊疗资源配置,鼓励支持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创伤救治网络,提升创伤救治水平,确保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二、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提升创伤救治能力。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内应当建立统一规范的院前院内创伤分级预警机制、救治流程、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的互联互通。

各级创伤中心要建立依据检伤分类结果的预警联动机制和创伤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之间的紧密衔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落实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加强对创伤救治工作的质量控制(质控指标见附件3),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三、进一步发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发挥其在严重创伤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创伤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创伤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地方各创伤中心要加强与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在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救治方面的区域协作、技术协同、学术交流,推广适宜、高效的创伤诊疗技术和理念,共同带动全国和各区域创伤医学发展、创伤救治综合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创伤相关专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健康教育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院内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等内容的培训,成立创伤救治培训专家团队,建立规范的培训及考核制度,督促、指导各级创伤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和专项演练,提高创伤相关专业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面向社会的健康知识和创伤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创伤带给社会和家庭的危害。

我委依托全国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区域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体系,制订中国创伤救治教程。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我委统一要求,落实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各项工作。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消毒供应中心等3类独立医疗机构获国家卫健委鼓励

6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等三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出明确规定。《通知》指出,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属于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为加快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通知》鼓励上述3类独立医疗机构的连锁化、集团化经营

卫健委开会,县域医共体迎来4大变化!

前天(6月22日),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建设县域医共体。医共体将从形式走向实质,实行“利益捆绑”,实现县乡村真正的“三位一体”。

卫健委一举破除了社会办医的玻璃门?哪有这么简单!

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这条被称为史上最开放的医改政策终于靴子落地。但现实是医疗机构的审批并没有完全放弃,只是做了部分程度优化。社会办医的门槛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卫健委:公立医院党组织将把抓好医德医风建设作为重要任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调切实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等,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党建工作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有何重要意义?意见有何亮点?贯彻落实怎样从严、到位?新华社记者25日采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对意见进行深入解读。公立医院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

国家卫健委:我国医疗技术自主创新步入“快车道”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医疗技术能力提升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通过一手抓医疗质量管理,一手抓专科能力建设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着提升。近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我国从2015年的第60名提高到

卫健委释放基层医疗发展5大信号!

基层医疗接下来会怎样走?最近,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谈话中,揭示了基层医疗即将迎来的几大重要改变,五项最新制度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