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nsive Care Med: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模式与结局

2017-05-08 吴星 环球医学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最初几小时液体复苏的最佳模式存在争议,积极或保守均有推荐。2017年5月,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输液模式与结局。


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最初几小时液体复苏的最佳模式存在争议,积极或保守均有推荐。2017年5月,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输液模式与结局。

目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最初几小时液体复苏的最佳模式存在争议,积极或保守均有推荐。

方法:研究者使用Premier医院2013出院数据库,分析 23513例从急诊室入住ICU,在入住ICU首日进行液体复苏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第1天的输液分为1 L类,从1~1.99 L直至≥9 L,以考察第1天输液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使用患者年龄和住院时表现出的急性病症,研究者建立医院死亡和第1天接受大于5 L液体的二元应答模型。根据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是否有休克,对患者进行分组。使用加权线性回归,控制样本量和第1天输液类别的变化,研究者评价了低输液范围(第1天,1~5 L)和高输液范围(第1天,5~≥9 L)实际和预期死亡趋势的差异。

结果:第1天平均输液量4.4 L,在不需要机械通气和无休克组最低(3.6 L),在需要机械通气且有休克组最高(5.4 L)。第1天输液模式在医院规模、教学现状、农村/城市位置和国家区域方面高度一致。整个队列的在院死亡率为25.8%,入住ICU和住院平均时长分别为5.1和 9.1 天。在整个队列中,低容量复苏(1~4.99 L)与死亡率较小但显着的降低相关,为?0.7%每升(95% CI ?1.0%~?0.4%;p = 0.02)。但是,使用高容量复苏(5 ~≥9 L)的患者,每增加大于5 L的液体,死亡率增加2.3%(95% CI 2.0~2.5%;p = 0.0003)。每使用大于5 L的液体,总住院成本增加$999(校对R2 = 92.7%,p = 0.005)。

结论:美国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入住ICU的第一天输注的平均输液量低于脓毒症运动指南推荐。入住ICU的第一天输注大于5 L液体与死亡风险显着增加、住院成本显着升高相关。

原始出处:

作者:吴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3)
#插入话题
  1. 2018-10-17 fenfei_100

    病重液体量大还是液体量大病情恶化,这需要分析。

    0

  2. 2017-06-08 1e145228m78(暂无匿称)

    学习了,谢谢作者分享!

    0

  3. 2017-05-19 惠映实验室

    输液的学习,剂量的调整

    0

相关资讯

JAMA Surg:结肠癌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因素

多种因素会导致结肠癌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PNAS: 孙炳伟团队揭示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抑制新机制

4 月 10 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孙炳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Endotoxin induced autocrine ATP signaling inhibits neutrophil chemotaxis through enhancing 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 (内毒素引起的自分泌 ATP 信号通过促进

Hepatology:乙肝病毒感染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益?

乙肝和脂肪肝有没有关联?2017年3月,发表在《Hepatology》的一项由韩国科学家进行的队列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进展的发病机制具有影响。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脂肪肝之间的相关性是有争议的。研究人员考察了HBV感染与NAFLD进展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人员于2002~2006年进行了一项纳入83339名参与者的队列研究,这些参与者基线无NAFLD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医院来院的分离菌株之一,近年来在社区中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增加。在中国,SCCmecIII-ST239菌株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均有传播,约占研究的总的MRSA的75%。该研究者对来自2012年2月到2013年3月期间,从苏州的三甲医院收集的150例非复制的MRSA菌株进行了特征性描述,探讨分子流行病学。所有的菌株均使用spa分型,SCCmec分型、MR

经典病例:肺隐球菌感染1例

推荐理由:肺隐球菌病是肺部真菌感染中的重要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它为新型隐球菌(有荚膜包绕的酵母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这种疾病发病初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造成病情延误。最新指南强调,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肺隐球菌病将会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病史资料(男性,19岁)入院时间:2017-02-17主 诉:体检发现肺部阴影1月现病史:患者1月前健康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

J Infect Dis:张云研究组揭示细胞清除病原体新策略和效应分子

胞内细菌,病毒等细胞内感染病原体能够利用多种策略适应以及改变宿主细胞的胞内环境,逃脱宿主的免疫防御。许多胞内病原体利用细胞生理性的内吞囊泡途径侵染细胞,并适应了细胞内吞囊泡的酸化环境以达到其感染的目的。外源性的化学物质如氯化铵和氯喹等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吞囊泡的酸化环境而抑制某些病毒和胞内寄生虫的感染,但宿主细胞是否存在相应的防御策略,内源性效应分子机器的身份以及调控网络一直是人们努力探究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