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院长说的真心话,移动医疗界听懂了吗?

2015-11-09 刘谦 健康界

段涛和王杉既是医疗专家,又是主流的三甲公立医院掌舵人,肯跟近两年才出现的移动医疗掏心窝子说话,绝对值得再三回味。 这几天圈子里广为流传着两位医界大腕对移动医疗的公开评论,一位是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前院长段涛,一位是北大人民医院现任院长王杉,尤其是后者在财新健康点举办的论坛上跟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对话更是劲爆。二位院长既是医疗专家,又是主流的三甲公立医院掌舵人,肯跟近两年才冒出来的移动医疗掏心窝

段涛和王杉既是医疗专家,又是主流的三甲公立医院掌舵人,肯跟近两年才出现的移动医疗掏心窝子说话,绝对值得再三回味。

这几天圈子里广为流传着两位医界大腕对移动医疗的公开评论,一位是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前院长段涛,一位是北大人民医院现任院长王杉,尤其是后者在财新健康点举办的论坛上跟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对话更是劲爆。二位院长既是医疗专家,又是主流的三甲公立医院掌舵人,肯跟近两年才冒出来的移动医疗掏心窝子说话,绝对值得再三回味。

二位院长一南一北,又是在不同场合发言,但二者观点其实非常类似:

——他们都对网络“轻问诊”不以为然,王杉更是直接否定,并表示质量和安全才是医疗中心,医院才是医疗的主战场,医生才是医疗核心的裁决者;

——对流行的诸多移动医疗APP,二位都表示临床价值不大,虽然来医院兜售的多,但医生很少使用甚至还没必要使用;

——二位都提出看不懂移动医疗商业模式,似乎非常担心这些烧钱赚吆喝的项目能撑多久;

——他们同时承认大医院并没有动力拥抱移动医疗,医院关注的收入、规模、科研都不是移动医疗能解决的;

——他们都暗示移动医疗指望从保险兑现也是困难重重,医院之间数据共享仍然是关山难越;

——至于移动医疗纷纷开办线下诊所,二位院长不约而同摇头,既担心公司没办法规避医疗机构审批的严控,更担心公司的实体医院管理能力和品牌培育时间。

——不过而二位院长也清楚指出医院需要向移动互联网敞开大门,尤其是医疗O2O服务、医学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级可穿戴硬件和物联网等产品都会大有前途,只要产品是以医生和医院为服务中心,就不愁临床接受度和盈利模式。

二位院长语重心长,说得移动医疗圈心里发慌。原来我们精心谋划的网络问诊有这么多潜在医疗风险,甭管用文字照片或视频,并不能解决多少临床问题;我们大力推广的慢病管理或医生工具,医生并不觉得有多大用处,难以形成黏性,自然更看不到收入和盈利。难怪坊间流传某知名医患管理平台,十几万注册医生中用过一次以上的也就占1%多点。我们没有真正找到医院和医生的痛点,光靠地推或补贴或刷数据都是骗自己或骗投资人。只有按院长们建议的医疗+互联网模式去创业,起步才可能会更容易。

无论是否理解了二位院长的观点,但我毫不怀疑他们对移动医疗的拳拳关爱。他们都是医疗信息化的先行者,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领先于绝大多数同行。像我们在亲身操盘移动医疗项目的,都会明白真实环境只会更残酷。按院长们的建议去创业或投资,自然有其空间和好处,但技术难度和付费方缺失同样会让创业者望而却步。何况做好了也不过是成为医院的供应商,在总体效率低下、资源错配严重的医疗体制里成长空间将非常有限,对于估值已经高企的移动医疗公司恐怕也难以接受。所以听不听院长们的话,都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移动医疗们的困境既有自身的不足,更有外部环境艰苦。中国医疗体制的封闭和保守,比如大型公立医院的强势、医保支付的落后和医生无法自由执业的三座大山压制,可能比移动医疗技术的稚嫩或者运营的虚火更难解决。优化现有医疗体系的最成功产品如手机挂号支付类APP尽管日益普及,在以上三座大山压制下既没能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现状,也没能给自己带来维持生存的现金流。所以服务现有医疗体制为出发点来设计移动医疗,不是唯一选项甚至不是最佳选项,因为医疗的核心不是医院和医生,而是患者。

医疗主流人士只相信能改变疾病治疗方式的技术,却容易低估改变信息传播和人际组织的技术。中国医疗难题折射的不是医学而是社会问题,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某种疾病治疗的少许改善,而是整体医疗信息的对称、医疗资源配置的复位和医疗主题间利益分配的市场化,因此互联网在医疗不只是个做IT服务的配角,更应该是促进体制从马车到汽车变局的推手。有这种格局的创业者,就会看到分级诊疗重构、医疗数据连接、新兴健康服务、医生自由执业、商业医疗险、医保控费领域的海量机会,就不会在去年被互联网台风吹得飘飘然今年就发出移动医疗冬天来临的哀号。当然目视远方也得小心脚下,医疗的严谨和敏感注定成功不可能靠一夜暴动,想高举高打烧钱玩概念的移动医疗必然死不足惜,先活下来才是最靠谱的战略。

医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无数的细分门类、市场和需求,注定不只有一两种模式通吃天下。服务现有医疗主体或重构医疗体系来创业的都是正路,只要放弃空谈来迈出宝贵的第一步,才知道哪条适合自己。听段院长和王院长的谆谆告诫非常有收获,但论坛中发言不多的春雨创始人张锐最让我振奋:一切新事物的出现看起来都像一个笑话,我们埋头少说话、多做事,做一些大家现在看不上的事。

人生苦短,just do it!我听懂了。

作者:刘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5-11-10 每天进步一点点

    待进一步观察,考察

    0

  2. 2015-11-10 风中云追忆

    没有实践怎么评判移动医疗的好坏,适者生存!

    0

  3. 2015-11-09 梦想天空

    0

相关资讯

段涛院长手记:不花钱多办事的医改方案都是耍流氓

MedSci前记—— 中国医改的逻辑是这样的: 面向医生:严格控制处方量与处方额;打击一切可能怀疑的收入来源; 面向医院:严格控制高价药物进入医院,哪怕是救命的孤儿药; 面向药企:降价,招标,再降价,再招标;(但是利润到哪了,不说都知道) 面向大众:我们国家医保覆盖率99.....%,我们是全世界最....,我们对大众的关爱是最....,我们用最好的医疗资源给百姓造福,我们是最.

段涛院长:我国罕见病困境如何破?

我国罕见病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80%的罕见病是基因缺陷导致虽然罕见病的

段涛:医改不可忽视医生合法权益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的敢于直言和精辟幽默早已闻名医学界。在6月13日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第11届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他参加了“资本进入医疗,如何迎战?”这一环节的议程,以《公立医院的资本智本观》为题发表演讲,并参与了其后的嘉宾互动。  在一个半小时的议程中,段涛院长多次谈到医生的价值问题,他主张通过自由执业解放医生的生产力,在流动中实现医生的价值。以下是相关部分的发言摘录。

院长日记 之 医管分治,解放科主任

上周院长日记写的是“谁更适合做临床科主任”,一些临床做得好,科学研究做得不咋地的朋友狂点赞。不过临床做得好的朋友们也别得瑟,不是说你们临床做得好就可以自动成为一个好的临床科主任,今天也想给你们泼点冷水。 一个医院管理得好不好,临床学科发展的好不好,战略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战略,而是执行。Idea is cheap,战略可以请外部专家帮你做,可以照搬别人的,绝大多数的医院不是输在战略上,

段涛:院长日记之如何做科学研究

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家,但我是一个临床医生,一个科学研究的发烧友,自己在做研究,也带研究生做研究,从一个导师的角度,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一个科学研究爱好者的角度谈谈如何做科学研究。现代医生的标准关于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研究,大家的看法不一,我们先看看英国提出来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临床医生(Clinician),领导者(Leader),合作伙伴(Partner),老师(Teache

段涛院长:移动互联网看起来很美,更可能只是热闹一场

移动医疗创新的局应该怎么破,特别多的公司都在做,我认为现在真的能想的明白,做的好的是实在不多,真正好移动医疗在医院中的应用是医院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互联,也就是在医院管理和服务的全方位都要互联,这个包括很多方面。互联时代首先是人与人的互联,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多的社交媒体,也就是app来完成人与人互联。现在大关注的比较多的医生和患者、医生之间、患者之间的互联,这是大家做的非常多的。第二类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