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破解器官移植世界性难题 中山大学成功实现“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2017-08-11 佚名 央广网

中山大学8月10日发布消息,该校何晓顺团队已成功实现两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中山大学8月10日发布消息,该校何晓顺团队已成功实现两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一直以来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

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团队从数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其过程是: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5 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何晓顺团队7月23日在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时,创造了“不中断血流”的新纪录,并于8月8日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术后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

何晓顺介绍,这项新技术未来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

中国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认为,这项技术是对现有器官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可以预见,该技术将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护,器官的损伤将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将能极大改善器官移植受体的疗效。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Hepatology:给予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口服DAAs治疗在美国是成本效益较好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证明完全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用于治疗等待肝移植(LT)的丙型肝炎(HCV)患者。然而,仅有限的实际证据对LT患者治疗前后的健康和经济状况做了比较。本研究目的是给HCC(肝细胞癌)或DCC(失代偿性肝硬化)的HCV患者全面口服DAA, 再比较LT治疗前后的成本效益。近日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发表研究性文章于Hepatology。本研究构建了等待LT的DCC

Clin Gastroenterol H:肝移植术后ABS患者金属支架的疗效及更佳持续时间如何?

由此可见,单次ERCP放置cSEMS的ABS的解决率似乎与多次ERCP放置PS的报道相当。支架插入时间越长,ABS解决率越高。

JAMA Surg: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会增加外科ICU患者的死亡风险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许多重症患者必要的生命维持手段,但CRRT期间外科ICU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增加,特别是肝移植等待期患者

Sci Transl Med:振奋人心!MIT科学家「种植」迷你肝,成功扩大50倍,长成具有主要功能的肝脏

慢性肝炎会带来很高的肝硬化和肝癌风险,可能会引起过早死亡。针对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就是肝移植。然而,2009年资料显示,我国肝受体和肝供体的比例接近100:1[1],即大约100个需要肝移植的患者去争夺1个捐献的肝脏!

Sci Transl Med.:人造肝组织在慢性肝病小鼠模型中原位扩增50倍!

同时准确控制组织架构和尺寸是将组织工程学应用于医学中所呈现的难题。在研究设定实验性架构时,此架构应能够探究组织架构和尺寸大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手术 广东医生成功了

“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