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团队、龚四堂团队发现糖原贮积病相关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

2024-09-16 儿科学界 儿科学界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杨敏教授团队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龚四堂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究,探索了GSD相关IBD的潜在机制。

糖原贮积病(GS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紊乱疾病,会导致体内糖原贮积障碍,肝脏和(或)肌肉是主要受累部位。根据突变酶的不同,GSD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GSD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Ib 型由于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T1缺陷引起,多在1岁前起病,患者可出现严重低血糖和消化系统症状,且超过70%的 Ib 型患者经内镜检查证实患有炎症性肠病(IBD)。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杨敏教授团队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龚四堂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究,探索了GSD相关IBD的潜在机制,文章于近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图片

研究共招募了来自中国23个省的477名受试者,其中150名为临床诊断的GSD(年龄1-26岁)。GSD分型情况为:Ia型(n=58,38.67%)、Ib型(n=39,26.00%)、III型(n=21,14.00%)、IX型(n=20,13.33%)、VI型(n=7,4.67%)、IV型(n=3,2.00%)和0型(n=2,1.33%)。另有137名为GSD患者的健康直系亲属(作为家庭对照),190名为来自中国7个省份的1-9岁健康儿童(作为无关对照)。

研究发现,GSD患者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有厌食、呕吐、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和腹胀, GSD-Ib 患者中发生率高达77.8%

消化道症状活跃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散在的大、深、圆形溃疡或炎性假息肉、梗阻和狭窄,这些表现与典型的IBD内镜表现有很大不同

研究人员还对GS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并对结肠黏膜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观察肠道微生物和结肠黏膜间的相互作用对GSD患者并发IBD的潜在影响。结果发现,GSD患者的肠道菌群香农指数显著降低、潜在致病性增加,兼性厌氧菌的比例显著增加,厌氧菌的百分比相应降低。进一步的分析显示,GS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GSD本身导致,与未煮过的玉米淀粉(UCCS)等外部因素无关。GSD导致异质性的口腔致病性细菌在肠道增生,使肠道微生物态成熟延迟和结肠巨噬细胞聚集。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队列元数据分析、基于scRNA的结肠黏膜分析和动物模型研究等进一步探索了肠道微生物群在GSD相关IBD中的介导作用,认为肠道病原菌的生长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发育迟缓促进了巨噬细胞的激活和积累。GSD患者存在一个独特的高表达CCL4L2的巨噬细胞群,能对肠道中的致病菌做出反应,介导上皮细胞的炎症作用。CCL4L2-VSIR 轴的过度激活导致上皮细胞中黏蛋白相关基因(如AGR2和ZG16)的表达增加,调节黏膜屏障功能,介导了 GSD-Ib 型患者IBD的发生进展。

总之,这项研究显示GSD-Ib 相关IBD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肠道菌群驱动的。微生物群、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的平衡紊乱导致CCL4L2-VSIR通路激活。因此,针对肠道菌群失调和/或 CCL4L2-VISR 轴或有可能用于治疗 GSD 相关性 IBD。

参考文献:

Lan J, Zhang Y, Jin C, et al. Gut Dysbiosis Driv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rough the CCL4L2-VSIR Axis in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Adv Sci (Weinh). 2024;11(30):e2309471. doi:10.1002/advs.202309471

作者:儿科学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 Rep:暨南大学曹广超等团队合作发现高脂肪饮食引起炎症性肠病的潜在新机理

该研究中发现高脂饮食(HFD)会诱导肠道调节性T(Treg)细胞的铁死亡,这可能是破坏免疫耐受和发展结肠炎的关键启动步骤。

IBD:炎症性肠病男性患者血清睾酮浓度的分布及其与炎症性肠病活动度的关系

男性IBD患者较低的睾酮浓度可能反映了其他因素的混杂作用,并且与疾病活动度无独立相关性。对于男性IBD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应加强对性功能障碍的认识和筛查。

UEGJ:益生菌治疗IBD的疗效和安全性

益生菌(尤其是多菌株制剂)似乎可有效诱导UC患者的临床缓解和预防复发,并可用于复发性贮袋炎。尽管如此,研究未发现益生菌对CD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强调了益生菌良好的安全性。

Nature:炎症性肠病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揭开!

本文通过遗传学、免疫细胞和微生物组的研究,科学家们正在逐步揭开IBD的发病机制,并为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希望。

AJG:维多珠单抗与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严重感染风险比较

与抗TNF相比,维多珠单抗与CD的严重感染风险增加相关,但与UC无关。尽管如此,严重感染的情况在两种药物之间似乎有所不同。这项研究结果强调了临床认识感染和两种疗法安全性的重要性。

DDS:既往接受过托法替布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对乌帕替尼的应答

在之前接受过托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使用乌帕替尼治疗与大多数患者的临床改善相关,之后可以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治疗,并降低炎症的客观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