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晖:回忆自己科研生涯初期遇到过的一些挫折

2016-03-16 陈南晖博客 科学网博客园

挫折从来都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一帆风顺并不都是常态,越是价值高的事情风险也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问题是,我们是否甘愿冒这样的风险。 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小学的时候,几本《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和《动脑筋爷爷》托起了我对科学无穷的想象。1993年早春的上海,当我第一次跨入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大门参加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我的激动无法形容。 作为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力很强,

挫折从来都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一帆风顺并不都是常态,越是价值高的事情风险也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问题是,我们是否甘愿冒这样的风险。

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小学的时候,几本《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和《动脑筋爷爷》托起了我对科学无穷的想象。1993年早春的上海,当我第一次跨入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大门参加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我的激动无法形容。

作为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力很强,实验时不用太操心,但是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确实什么都不知道,导师对我也有点头痛。本科时学的医学知识根本排不上用场,我的实验需要更多自己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电子学、计算机硬件编程、动物训练、电极制作、文献阅读等等。湖南话所说的“霸蛮”就是“不服输”的意思,尽管上海的饭菜甜腻腻的,吃的让人浑身发软,但是一瓶辣椒酱就足以让人精神振奋,就靠这辣子产生的“霸蛮”,让我跨过了研究生时期一个又一个的坎。

微电极是决定我们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当时在中国买不到现成的,只能自己动手做。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以至于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我就开始隐隐地感到恐慌,晚上躺倒在床上的时候又觉得“真好,这一天总算过来了”的欣慰。那段时间,我知道自己有点抑郁,好在自己学过医,知道怎样调整自己。那段日子里,我曾经对导师豪言壮语:哪怕做一万根我也要做出一根合格的!自己想想都好笑,导师也就只能苦笑一下。每天就在调整机器参数中单调地过着,直到我师弟的到来,气氛总算活跃了一些,也多亏了这个师弟,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把合格的微电极的产量提高了,这下导师总算开心了,我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但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我们实验室负责软件编制的技术员要下海创办自己的公司,导师要求我必须赶在他离开前掌握实验设备全部的C语言代码(我们实验室自己编的DOS下数据采集的软件),这是我刚读研究生的第3个月。幸好从高中起我就对BASIC语言编程感兴趣,本科的时候还自学了PASCAL和FORTRAN语言,所以,C语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春节不能回家过年了。当时的电脑真是金贵,但为了支持我学习电脑编程,导师慷慨允许我使用实验室的那两台电脑(1台286和1台386)。这样连续地干了3、4个月,我总算把这些代码基本上掌握了。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那时的压力,哪有我现在的能力?

刚到美国NIH做博士后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在我之前的一位博士后因为程序编写错误,导致动物训练失败,由于她已经离开了,所以导师叫我尽快掌握如何编写他们的程序,好尽早恢复动物训练。真是压力山大啊,我对新的科研、生活环境还不适应,就要立刻上手实验,真是内心忐忑啊。好在他们的程序和C语言差不多,几天后我就对他们的技术员说,让我去看一下代码是怎么运行的吧。看了之后,我心里有数了,一周后,我就可以独自修改和运行他们的程序了。他们的技术员也是个软件高手,说我掌握他们代码的速度太快了,其实我心里想:这还不是被逼的!在我开始训练动物行为的几个月之后,导师就和我一起开始采集脑电数据。数据出来后,导师亲自教我用他们引以为豪的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我内心当时很感动,但是对于他们那个DOS下的分析软件,实在是不敢恭维:纯手动,还两个屏幕来回切换,My GOD!这也太笨了!用了几次他们的软件后我真要崩溃了。我心里想,这哪是什么自动化,纯粹手工劳动。一个下午就只能分析一个上午采到的数据,只要一天不分析,我就得加班了,这哪是人干的事?思前想后,我觉得自己应该编一个Windows程序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每天的下午导师看到我像是不在分析数据,就好心提醒我要及时把数据分析完,我口头上答应着。大约一个半月之后,我请导师过来看看我的数据分析情况,结果他发现:我的新软件可以一次性把几十个上百个数据一个个打开、分析处理、结果储存,两天就干完了那两个月的工作量。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提他们那个引以为豪的软件了。

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之前,为了给导师留下一个完整的数据而不只是一堆堆的实验记录,我因此把所有的数据包括扫描实验记录(纸)后的电子文档都按网页的形式做到了一张光盘上交给他。他看了之后说: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数据库!连说两遍。那一年是2000年。

在美国参加过一次神经科学大会,给我很深的印象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之后我决定把未来的研究方向调整到“计算神经生物学”上。但数学是我的弱项,尽管中学时我得过数学竞赛的第一名,但在医学院,教的却只有最基本的高等数学。纯粹是由于“计算神经生物学”这个研究方向是如此的前景光明,让我无法不心动,因此决定回国后立刻调整方向。不仅仅数学我需要补课,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式识别等我都需要补课。但是光有补课的想法是不行的,从哪里入手才能够“学以致用”呢?我想到了实验中最让我窘迫的地方:脉冲分离。这是我们在记录脑的神经元胞外动作电位(又称,脉冲spike)的时候要用到的一个技术,目的是把这样的电位根据其波幅和波宽加以实时(在线)区分,然后分析不同的脉冲与我们给予的各种刺激或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我在研究生期间用的设备最多可以区分出2种脉冲,手工调整参数。博士后期间在NIH用的设备MSD最多可以区分出4种脉冲,也是手工调整参数。假如我们要使用当时刚刚出现的、先进的多通道记录技术,就会发现,如果每个通道(一个通道使用一个MSD)可以区分4种脉冲,那么更多的通道就需要更多的MSD,当时我用一个MSD就已经有点手忙脚乱的了(由于神经脉冲稳定的时间不长,所以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节好MSD的参数,而微电极每找到一个好的位点就要重新调节一次参数),多个通道我怎么做得了?忽然我想到一点,就是用计算机存储信号之后再用软件的方式做离线脉冲分离,虽然可能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是这样在做多通道记录的时候可以减轻人的体力劳动,结果也并非不准确,还可以防止不稳定的脉冲信号丢失。后来这种技术的发展证明了我当时的想法,此乃后话,略去不表。但是,做这个离线分离软件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我先查阅了文献,了解到了一些数据分类的方法和算法,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等。2000年回国之后,边自学模式识别技术,边开始写代码,在2002年底的时候,我的这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脉冲分类软件就诞生了!

2003年我到德国马普脑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带去了我自己的软件,结果一不小心被那帮同事看上了。起因是商业软件不兼容他们的数据格式,我于是就编写了一个数据转换软件,但后来发现,那个商业软件无法对他们那么大的数据进行分析,还经常崩溃,他们就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这个脉冲分离的问题,因为这是整个实验的基础,如果不区分神经脉冲就无以了解大脑编码的方式。后来经过近一年的完善,那个脉冲分离软件受到了同事们的热烈欢迎,当时我很有成就感。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神经电生理实验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用单核甚至是当时刚上市的双核电脑来做统计分析非常耗时。幸运的是,马普脑研究所有一个8节点的计算机集群。在去德国之前,我在国内就开始了自己搭建集群的尝试,只能够算是刚刚起步。到德国后,曾经有个周末我连续干了两个通宵,把我自己的三台电脑做成了一个小集群并成功运行,后来再使用马普所的8节点集群就游刃有余了。借助那个8节点集群,普通电脑花2小时的计算,集群只要20分钟左右就算完了,同事们都非常高兴。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当时没有确定新的方向,继续走已经习惯的路,困难可能会比较小,挫折也可能也会比较少,但是却未必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成功。自学是不容易的,坚持一直去自学,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如何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科研目标和研究内容,这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科的跨度大一些不要紧,因为神经科学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但是不多会几招,今后肯定吃不开。我想,我的这个经历虽然不算什么了不起,但对科学新人来说可能多少会有一些启发的作用。

 

 

作者:陈南晖博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6-03-16 任然

    哪有随随便便成功的

    0

  2. 2016-03-16 darktempler

    写得好啊!

    0

  3. 2016-03-16 老段

    没有路是一帆风顺的

    0

相关资讯

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

如何提高科研能力,尤其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彭思龙老师认为,科研至少需要如下9种关键能力:(一、质疑能力;二、归纳总结能力;三、逻辑分析能力;四、自省能力;五、自学能力;六、勇气;七、献身精神;八、联想能力;九、异想天开能力) 一、质疑能力。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

男女搭配干科研,累?不累?

合作,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科研人员跟谁合作,应当是有点讲究的。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搭配,干所有活儿、所有干活人都不累吗?毫无疑问,这俗话过于笼统,男女搭配,有的人可能不累,有的人可能很累。男女搭配干科研,谁累谁不累?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科研领域,男的可能不累,而女的大多很累,而且即使累死、在团队中的贡献再大,在外界看来可能也是打酱油的,得不到学术上应有的认可。女性

现实给了我们很多吐槽的梗,我们却不止是吐槽

做医生实在有太多东西需要吐槽了,不吐不快! 世人都晓医生好,五年苦读太少了! 别人花前月下时,手术值班淹没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法定假日全没了! 临床科研都兼顾,考试论文跑不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高危风险谁明了? 世风日下人性凉,医托医闹出现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当牛做马跑不了! 份内份外俱兼顾,谩骂嘲笑谁忍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个中心酸自明了! 和谐社会要提倡,明

研究生必读: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1.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

人工气管移植开创者面临失业

随着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I)表示,将在和外科医生Paolo Macchiarini签订的现有合同于11月到期前尝试断绝同他的关系,Macchiarini面临的压力正不断增加。在同事和媒体质疑手术的伦理问题及其发表的关于手术成功的论文准确度后,曾在KI和其他地方将人工气管移植给病人的Macchiarini目前正处于争议的漩涡中。

科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弊病-“P-值”

世界上顶尖的统计学家们发言称:目前的科学研究中需要停止使用P-值以及显著性差异作为检验他们实验结果是否重要的依据。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说法毫无道理。什么时候研究者们会用到P-检验呢?当发现实验结果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证明该相关性是合理的或仅仅是随机误差,他们会使用P-检验。P值越低,说明他们的结果可信度越高。如果P值小于0.05,就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statis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