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超50万病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能降低卵巢癌风险

2022-08-09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阿司匹林预防癌症的缘由

阿司匹林预防癌症的缘由

说起阿司匹林防癌并非新鲜事,早在1988年,就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而在201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的指南中,更是将阿司匹林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国内外有诸多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癌症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阿司匹林对卵巢癌的预防作用

2018年一项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的两项研究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肝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在第一项研究中,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收集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13.3万人的数据。结果发现,每周服用325毫克标准剂量阿司匹林2片或更多,患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49%;服用5年以上,风险降低59%。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越久,患肝癌风险降得越多。但停药后,其效果会逐渐减退,停药8年后,这种益处就消失了。此外,服用阿司匹林以外的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无助于降低肝癌风险。在第二项研究中,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20万名女性的数据,其中1054人患有卵巢癌。研究发现,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相比,每天小剂量(100毫克或更少)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降低23%。但是,服用325毫克标准剂量阿司匹林则没有这种效果。研究还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外的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详细见:JAMA Oncol: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或可降低卵巢癌风险。同样NEJM上也有对肝癌的报道:NEJM:降低肝癌风险31%!“神药”阿司匹林再发威!

同样,在2018年7月,医学界权威期刊《柳叶刀肿瘤学》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每日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卵巢癌患病风险10%,服用阿司匹林的卵巢癌患者可提高生存率30%。不过,这项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防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详细:Lancet Oncol:廉价的阿司匹林或可对付万恶的卵巢癌!

不过,有关阿司匹林对卵巢癌的预防作用,仍然没有最终的结论。

最新的meta分析,再次确认阿司匹林的作用

最新在JCO《临床肿瘤学》杂志上最新发表的研究,再次发现阿司匹林可能具有预防卵巢癌的作用!

这是一项基于个体数据的meta分析,本研究纳入卵巢癌队列联盟(OC3)的9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卵巢癌协会联盟(OCAC)的8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高频率定义为≥6天/周或≥28天/月,持续至少6个月。

9项队列研究共纳入了491651例有潜在卵巢癌风险的女性,平均随访时间为4.6-14.3年,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为9.8-38%。随访期间,有2600例女性确诊卵巢癌,其中56%为高级别浆液性,2%为低级别浆液性,9%为子宫内膜样,5%为透明细胞癌,4%为粘液性,还有23%为其他/不明上皮癌。

8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5726例卵巢癌患者(54%高级别浆液性,4%低级别浆液性,15%子宫内膜样,9%透明细胞癌,5%粘液性,还有13%其他/不明上皮癌)和8027例对照,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为5.6-29.8%。

在队列研究中,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降低10%有关,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降低16%有关。对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汇总的风险降低为13%,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根据不同的卵巢癌风险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肥胖、无生育史、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无口服避孕药史和无输卵管结扎)进行分组后,研究人员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可能会导致保护作用减弱。

在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中,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降低18%相关,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没有发现风险降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中包含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数量较少,置信区间较大。

对于其他卵巢癌风险因素,包括肥胖和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无论是否存在这些因素,高频率使用均与卵巢癌风险降低有关,但肥胖(21% vs. 9%)和有家族史(14% vs. 12%)的女性风险下降略高于无此风险因素的女性。

总体和不同风险因素亚组中,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的关系根据卵巢癌保护性因素(包括有生育史、口服避孕药使用和输卵管结扎)进行分组的亚组中,也观察到了一致的风险降低。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癌中,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与风险的降低程度相似。

在队列研究中,有21%的女性6个风险因素均没有,42%有1个,37%有≥2个,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卵巢癌患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28%和64%,对照组为12%、37%和51%。按照风险因素数量分组的话,高风险女性(≥2个风险因素)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下降19%有关,这种关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也是一致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显著降低有关,这种潜在保护性作用不受不同组织学类型、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的多种风险因素影响。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由于阿司匹林与一些严重不良事件有关,例如消化道出血和哮喘,因此,无论是未来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高频率使用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卵巢癌最好限制在卵巢癌高风险女性中,以平衡潜在的风险与获益。

专家:切勿盲目自行服用阿司匹林

“然而并没有哪项实验结果能肯定阿司匹林具有抗癌的绝对功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提醒。阿司匹林对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率有一些作用。但是,“阿司匹林抗癌”不能简单地照搬,目前许多研究带有不确定性,建议人们每日服用阿司匹林防癌还是为时过早。

除此之外,“日常服用阿司匹林来抗癌,存在很大的风险,在临床中妇科肿瘤医生不会建议患者这样做。”高雨农教授介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具有皮下、消化道等出血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切勿盲目自行服用,一定要按照医嘱进行服用。

有关阿司匹林的神奇依然在继续

近年来有很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能还具有与其它肿瘤治疗的协同作用,例如:Cell:不愧是“神药”!阿司匹林让癌症免疫疗法更有效、和J Clin Invest:阿司匹林抗癌机制大揭秘!牛津大学科学家证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癌细胞利用血小板“组团”开黑,阻止癌症转移

当然,争议仍然在继续,即使是相对明确的消化道肿瘤,也有相反的报道,如Lancet:柳叶刀新文巩固阿司匹林“神药”地位,服药两年可降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和Gastroenterology:低剂量阿司匹林不能降低食管癌或胃癌患者死亡风险,也正因为此,阿司匹林总有一种魔力!

原始出处:

Penelope M Webb:《Does aspirin have a role in management of ovarian cancer?.The Lancet Oncology,July 17, 2018

Melissa A Merritt and others:《Pre-diagnosis and post-diagnosis use of common analgesics and ovarian cancer prognosis (NHS/NHSII): a cohort study》.The Lancet Oncology,July 17, 2018

Hurwitz L M, Townsend M K, Jordan S J, et al. Modif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t Aspirin Use and Ovarian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Using Individual-Level Data From Two Ovarian Cancer Consortia[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2: JCO. 21.0190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23-07-24 lidong40
  2. 2022-09-06 146480bem82暂无昵称

    阿司匹林,二甲双胍,那个是什么

    0

  3. 2022-08-09 小小医者

    #阿司匹林#可能降低#卵巢癌#的风险,从现代医学角度实际并不容易理解,但是若是从#中医#角度则更容易理解。阿司匹林,来源于柳树根皮,在中医中是清热活血祛湿的药物。当然,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也类似于中医活血的提法。大剂量清热作用明显,小剂量清热作用几乎没有了,主要是活血祛湿,因此,可以看到小剂量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都有较好地预防作用。在中药中,它一味药相当于丹参+胆南星+乳香,因此,确实可以算得上神药一般。但是,从中医角度,这类药物对于阳气虚的人而言,伤害较大,因此,有这种情况,一般不建议使用,否则容易导致#出血#,伤胃等。反之,只要符合中医#活血祛湿#的用途,应该可以更为广泛使用,例如外周血管疾病,#跌打损伤#,甚至#骨科#很多疾病,都可以考虑进行拓展使用。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预防肿瘤的作用,是值得理解的。同样,#氯吡格雷##利伐沙班#类药物,也应该有类似的作用(只是这样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已,也很难象阿司匹林这样长期用药治疗,因此,其作用也很难被估计出来),中药的活血药物,确实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类疾病,这是共通的,可以解释的。当然,如果从机制上解释,不管是COX-2通路,还是前列环素,或是抗血小板的作用,最终抑制体内的#炎症##血小板集聚#,减少线粒体的压力,从而降低细胞突变负荷,都应该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这些内容跟同道探讨!

    2

    展开2条回复
  4. 2022-08-09 小小医者

    另外,就其辅助治疗而言,也能讲得通。它能够改善#肿瘤微环境#,可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甚至靶向治疗的作用,这点可以广泛应用,值得开展相关研究。这与中医活血是同一个道理,活血类药物对肿瘤的作用,主要是改善肿瘤微环境,减少肿瘤细胞脱落后的聚集,从而抑制转移定植。而不是杀伤肿瘤细胞。 另外,对不同的瘤种而言,也略有差别。相对从活血角度而言,对瘤种的选择性不强,相对通用的。但是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十二指肠肿瘤),阿司匹林本身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可能是好坏抵消,但是,对于#结直肠癌##肝癌##肺癌#以及其它瘤种,可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甚至#胰腺癌#,也值得一试。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添加阿司匹林,也许有一定的作用。

    0

相关资讯

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周期数的启示

2022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年会于3月18-2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形式召开。作为全球妇科肿瘤领域的盛会,SGO会议展示妇科肿瘤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最佳的临床实践。本文梳理了本次SGO会议

J Clin Oncol:鲁卡帕利单药维持治疗新发卵巢癌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

鲁卡帕利单药一线维持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显著

Lancet Oncol:每周用药的剂量密集性化疗在卵巢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与标准的3周化疗方案相比,每周给药的密集化疗方案并未改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总体或无进展生存期

JCI:特殊的表观遗传学启动机制或会增强卵巢癌免疫疗法的治疗效力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表观遗传学抑制剂或能增强卵巢癌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活性,从而使其更适合用免疫疗法进行治疗,这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治疗卵巢癌患者的新型策略。

Clin Cancer Res:西地尼布联合奥拉帕利治疗晚期铂耐药卵巢癌的疗效

西地尼布与奥拉帕利的联合方案在既往多次治疗过的、non-gBRCAm、铂耐药的卵巢癌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活性

拓展阅读

阿司匹林或可治脂肪肝!JAMA:近半数患者肝脏脂肪减少30%以上

该研究表明相比于安慰剂,每日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MAS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未来有必要在更大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佐证本次研究的发现。

这种糖尿病并发症易被忽略,早期使用二甲双胍、他汀、阿司匹林或有益

近期,Diabetologia发表一项糖尿病与感染的综述,介绍了糖尿病与感染的双向关系,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以及对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干预糖尿病感染提供洞见。

复旦大学余巍课题组《Adv. Sci.》:阿司匹林介导的SIRT1蛋白乙酰化可维持肠道免疫稳态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直接乙酰化修饰 SIRT1 蛋白的关键位点发挥其抗肿瘤和缓解肠道炎症的重要作用。

中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鉴于当前现代医学针对RSA的治疗存在明显不足,故中药联合阿司匹林可能提高妊娠率、孕期激素水平、ACA转阴率,降低孕妇的高凝状态、降低易栓症的发生,从而减少胎儿发育不良具有一定的效果。

JAHA:年龄和阿司匹林剂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年龄不会改变阿司匹林剂量(每天81 mg或325 mg)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临床终点的效应。

JAHA:阿司匹林与高脂蛋白(a)人群心血管风险的关系

在基线没有CVD的脂蛋白(a) >50 mg/dL的参与者中,阿司匹林的使用与冠心病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这项观察性倾向匹配研究的结果需要在阿司匹林使用随机化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哪些人应该用阿司匹林?快进来自查一下!用不对小心害了自己......

哪些人应该用阿司匹林?快进来自查一下!用不对小心害了自己......

CGP指南|阿司匹林用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推荐声明解读

目前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或者队列研究,且多使用单剂量阿司匹林(100mg/d),期望我国能有更多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效益的RCTs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CVD的防治工作。

CGP指南|USPSTF指南解读系列(一)

本期推荐《阿司匹林用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声明解读》《<肺癌筛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声明>现状与最新指南解读》。

Jama子刊:低剂量阿司匹林与健康老年人中风和脑出血的风险

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会显着增加颅内出血,但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并没有显着减少。